不少机构认为,在通缩压力下,有关部门可能会被倒逼“宽松”。申国万银维持中国再次进入量化宽松周期的判断,预计未来12个月最多可以有3次降息6次降准。花旗投行认为,通缩压力下,中国央行已经放松了货币政策,但不足以应对缓慢的经济增长。
但也有学者认为,此轮通缩来自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需求疲软是一方面;供给方面的结构调整和改革措施带来的生产者活力以及国际油价等大幅下降,降低了国民经济中的生产总成本,推动物价上涨水平的下降。这种通货紧缩的出现是良性的,并不伴随增长衰退和失业率升高。
姚景源认为,与通胀相比,我们面对通缩的年份较少,对通缩的影响还不够重视,应对通缩实际经验与调控手段积累都相对不足。“经济增速换挡期的主要风险不是通胀,而是通缩,更应关注的是下限。所谓底线思维,就是要防止通缩。”
在他看来,由于当前通缩压力主要来自于“三期叠加”,靠过去加大投资、放松货币的老方法进行调控是行不通的。要避免出现通缩的局面,还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下功夫。
不过,2014年底国家发改委集中批复了35个基础设施项目,上万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为2015年稳增长打下了基础。姚景源据此分析称,在目前产能过剩、外需不确定、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我们确实有可能面对通缩局面,但也不必过分紧张。作者 王子约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阿里网购价格指数下滑 通缩、货币贬值预期升温? 9月经济数据不乐观 用电量增2.7%创18个月次低 中国经济处准通缩 近期侧重适度下调存准率和利率 美国经济数据欠佳 欧股涨跌互见 欧股翻身了吗?法国兴业银行:通缩危机仍在 搜索更多: 经济数据 通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