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习惯发生巨大改变后,购物中心正好满足消费者“一站式”的需求”,商业地产服务投资公司世邦魏理仕向网易财经表示,业态相对单一的传统百货向购物中心转型,是希望通过商场扩容改造、引入时尚品牌旗舰店、增加商场体验性元素等手段来营造一种类似于购物中心的消费体验,比如上海地区未来90%的商业项目开发都会是购物中心模式。
此外,除消费者外,比起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的运营模式也更让商品厂商所欢迎。百货公司和购物中心的的盈利模式存在巨大差异,前者是通过销售商品,赚商品的差价或者以销售分成的方式获利;而后者是对物业经营,将物业提供给不同的商家,赚的是租金。“购物中心的厂商独立收银模式让以现金流为生命线的厂商更愿意选择购物中心”,柏文喜表示。
于是,就在中国百货业公司蜂拥转向购物中心时,却发现这个新兴模式刚开始繁荣即面临过剩。
据悉,目前在购物中心领域“跑马圈地”的除了转型而来的百货企业外,还包括很大一批此前没有商业根基,从其他行业或者住宅地产转型到商业地产,将商业作为圈地噱头而实质依靠土地升值来获得利润的企业。
过去几年,商业综合体泡沫化一直被视为一枚定时炸弹。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表示,预计中国购物中心在2015年将达到4000家。这也就意味着,按照中国323个地级市计算,平均每个地级市将出现12家以上购物中心,已经严重超出城市商业的支撑容量。
星浩资本副总裁兼商业管理公司总经理贾耀勇认为,目前商业项目越开越多,品牌重复性越来越高,“大家都意识到面对互联网购物的冲击,商业广场的压力也非常大,大家都在考虑休闲娱乐体验式业态可以避免网上购物竞争价格压力”。
转型之路在摸索
在基于电商化和购物中心化这两大转型模式之外,百货业也是使出浑身解数谋求更多的生存空间。同时,竞争日益激烈也催生了零售业的专业化拓展,引发了诸如电器、家居、洗化、药妆、超市、大卖场、便利店等各类购物中心内专业店的兴起。
另外,世邦魏理仕上海研究部高级董事谢晨表示,加大自营业务比重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的知名百货经验都表明,成熟的自营业务往往能够为百货企业提供较为丰厚的利润,因此被视作百货业摆脱困境的一剂良方”。
但是,据网易财经了解,虽然众多的中国百货企业在进行这样或者那样的转型尝试,但是截至目前也没有得出一套切实可行,可以完全复制的百货企业转型模式,甚至有企业选择退出了这个行业。去年北京中坤广场宣布将其零售业态全部改造成为写字楼。
此外,还有一部分企业在转型上选择了观望的态度,希望在“先烈”们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以后在前行。一位百货业高管表示,“现在有一步百货企业希望能扛就扛,在这种前景不明的情况下,投入资金和人力都不是很明智,不敢贸然调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认为,目前中国百货业整体正在面临“一个顾客流失的时代”,在行业整合的严冬还未真正到来前,百货业彻底的转型自营从时间上来看已经来不及,但仍可以选择三条道路突围:一是进行自有品牌开发,花费6至10年的时间逐步建立完全自主的商品系统;二是提升卖场的运营能力,重新建立招商体系,实现差异化的商品,扩大自营比例,在服务上增大体验,包括引入餐饮、娱乐;三是提升服务水平,深挖以会员为基础的服务系统。
“现在愁死了,马上要做未来3到5年规划了,我们现在都看不清楚明年的百货行业将会怎么发展,真不知道这个规划该怎么做”。武汉某百货企业战略规划部负责人向网易财经诉苦,“我相信现在应该有很多百货企业老板也在和我困惑同样的问题”。
迷茫和困惑许多成为目前许多中国百货企业经营者共同面临的问题,不转型必死无疑,,想转又不知该往何处去,只能在煎熬中继续摸索。(网易财经 陈俊宏 朱玲) 共2页 上一页 [1] [2] 王府井等传统百货转型 购物中心和奥莱是首选 传统百货转型发展的电商之路 传统百货转型O2O 前提是转变思维 身陷边缘化危机 纯百货转型联营模式谋求“瘦身” 传统百货转型O2O:转变思维是前提! 搜索更多: 百货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