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教授韩永生看来,现金流则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正常运转最关健的因素,一旦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问题,便会快速危及到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营。
与此同时,即便企业成功上市,其后期所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也依然存在,甚至会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上市公司每年都要定期公布财务报表,为了赢得投资市场的青睐,大多数上市服装企业都会通过不断地开店来提高销售业绩,因为通过提高单店平效来拉动销售业绩的提升,对企业来讲周期太长,且要花费的精力也过大。”韩永生说道。
在服装企业对冲刺IPO高涨热情的驱动之下,大量开店已经成为企业提升业绩最司空见惯的运作手法,而这种“简单粗放”的运作手法,导致了服装企业库存的大量积压,并最终导致了2012年资本市场对服装股票的不看好。
当时,市场普遍流传一种说法,称“全国服装企业的库存够国人穿3年”。虽然后来服装协会相关负责人站出来辟谣,称上市服装企业的库存处于可控范围,但不少人对这一说法显然持保留态度。“我前段时间一直在晋江,对不少运动鞋服企业的情况进行了调研了解,现在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库存压力还是非常大的。”韩永生对记者说道。
而毛立辉对浙江省海宁地区的调研情况也是如此。“现在,海宁不少企业已停止生产新品,将主要精力放在清理库存上。”
对此,舒朗公司董事长吴健民认为,在资本和商业地产驱动下的服装行业,已经产生了太多的“泡沫”,服装产品也处于供过于求的发展阶段。因此,“近年来,服装行业发展出现一些问题也非常正常,这也是一些企业的成长周期与经济成长周期不合拍所造成的。随着经济的调整,将对行业发展的‘泡沫’进行挤压。”
显然,身处“泡沫”挤压期的本土服装行业,要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实现良性发展,就必须对现有运行模式进行一场变革。待转的模式“我觉得服装企业要实现转型,首先要搞清一个概念,把服装卖给经销商并不代表货品销售的完成。”韩永生对记者说道。
而显然,不少企业思维并没有转变过来。与此同时,经销商的不配合,也倒逼企业对游戏规则进行重新审视。
只要消费者对服装还有消费需求,服装行业就会存在,而一些不能顺应市场发展要求的企业消亡,也会为其他有生命力企业的发展留下更多的空间。
对于这一点,毛立辉感触尤为深刻。“按照往年的情况,武汉地区的品牌总代理商一年会召开100多场订货会,但在今年上半年,武汉的订货会数量同比减少了80%。因为三四级的区域代理商没人来,他们手上还有大量待消化的库存。”
武汉的情况显然只是本土服装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大量关店、削减产能、消化库存,也成为今年以来不少服装企业所做的事情。6月16日,班尼路母公司德永佳集团发布财报称,截至2014年3月底,集团旗下品牌班尼路以及其它子品牌在中国内地关店数达到388家,关店数量占年初店面总数的1/10。
在毛立辉看来,关店对服装企业来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乔万尼最近砍掉了1/3的店铺,但其品牌整体的销售额则较去年同比略有下降而已,服装企业的店铺数量的确太多了。”
要彻底改变服装企业当前的经营方式和渠道策略,韩永生表示,这就要求企业从模式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一直以来,本土服装行业都是依托批发制的模式发展起来,企业通过招收加盟代理商,来推动自身发展。但随着近年来消费市场的变化,企业必须向零售型的SPA模式转型。”韩永生表示,在SPA的模式下,要求企业每周都根据市场需求来做产品企划,而非一年只开4次订货会来推新品,“新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必须提升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提高新品的推出速度”。
在韩永生看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来进行产品生产,将有助于推动服装产业链的整体转型。“从我跟踪的几个向SAP转型的企业状况来看,其给面料和加工企业的费用都提升了10%左右,但这些服装企业也自身利润也同样能实现很大的提升。”韩永生以服装品牌三彩和伊芙丽为例告诉记者,在转型SPA模式后,这两个品牌的利润率实现了同比30%~50%的增长。
但要传统的服装企业改变旧有的运作模式向SPA转型也非易事。“不少企业的思维还是很难一下子变过来。”韩永生说道。
对此,吴健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下行业所经历的阵痛和洗牌,对本土服装业未来的发展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只要消费者对服装还有消费需求,服装行业就会存在,而一些不能顺应市场发展要求的企业消亡,也会为其他有生命力企业的发展留下更多的空间。”吴健民说道(腾讯财经) 共2页 上一页 [1] [2] 本土服装忙着去库存 快时尚洋巨头借机大扩张 中国购物中心本土服装品牌20强 华裔女企业家在加拿大创立本土服装品牌 “快时尚”入侵 本土服装业谋突围 本土服装品牌反差巨大 好设计才有大市场 搜索更多: 本土服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