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春节前后,关于“本市要将两成以上菜场改造成产地直销生鲜超市”的消息,引发了不少关注,也引来部分质疑: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模式?其操作性有多强?
产地直销生鲜超市,乍一听颇让人困惑。因为,产地直销与生鲜超市本是两个概念,前者更多是为了解决“吃菜贵”的问题,后者则在解决“吃菜难”问题的基础上,还努力满足人们在卫生、整洁、优质、新鲜、周到服务等方面的消费需求。那么,此番某大集团到底是要侧重于产地直销的实践,还是要力推生鲜超市的营销模式?
产地直销,近两年在上海有诸多探索。这主要是指将农产品从产地直接对接销售终端,节省了多重中间环节,可以在价格上让利于民。目前,在政府部门的积极倡导下,整个上海郊区产出的蔬菜有一半以上实现了“产地直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抑菜价的作用。而生鲜超市,则是更早几年的热门事物,当时,上海有不少企业和投资者都瞄准日本的模式进行了探索。据说,在日本的大城市,并没有我们国内常见的菜场,一个地区主要有一两个大型批发市场,此外就是若干个生鲜超市合理分布在大小居民区附近,人们买菜只能去生鲜超市。但几年实践下来,关于生鲜超市的探索大多不了了之。
然而,各方开设生鲜超市的冲动仍不时可见。不管是崇明生态农产品、金山特色蔬菜,还是南汇8424西瓜,仍一次次启动在市中心开设地区特色产品专卖店的“进城计划”,但平心而论,进行得都十分艰难。其中难点,有的是因为新鲜货物运输不及时,物流成本太高;有的因为是季节性太强,农产品不能实现持续的规模供应;有的则是因为市中心房租等成本太高,而农产品微薄的盈利回报很难支撑……这几点,大概也可以回答生鲜超市模式在上海水土不服的原因。此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中国大多数老百姓的消费习惯一时难以转变,许多人还是喜欢在菜场里挑挑拣拣的买菜方式,认为“新鲜而价廉”。
那么,这一次,新的生鲜超市拓展计划有何制胜法宝?按照某集团早先披露的消息,他们将把传统菜市场改造成现代化自营模式的生鲜超市,远期目标将覆盖沪上两成以上的菜场;生鲜产品直接从产地或者一级批发市场送到这些小型的超市,价格预计比现有模式的菜场便宜30%。但业内人士认为,这其中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生鲜超市的农产品组织采购成本、物流成本、冷链成本、场所投入和设施建设成本等都会明显上升;另一方面,经营方又承诺能做到比传统菜场菜价下降30%,这“一增一减”的缺口,仅仅寄希望于减少流通环节能够弥补吗?似乎还是过于理想化了。
新计划还否认自身是改头换面的 “农超对接”,并指出了目前“农超对接”模式的尴尬,认为农民合作社与菜场直接对接存在损耗高、物流成本高等难题。但损耗高、物流成本高,其实是生鲜超市和“农超对接”共同面临、需要不断化解的问题。一句话,这样的“产地直销生鲜超市”,还没有展现出超越“农超对接的标准化菜场”的强大优势。
不管是哪一种新形式或新模式,关键还在于能否真正把菜价降下来。说到底,“产地直销生鲜超市”的核心竞争力,仍将是产地直销,仍将是能否更好解决“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从这个层面来看,所有关于产地直销的探索,比如“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社区钟点菜场”、“品牌直销门店”、“新鲜直送”等模式,都需要进一步支持和完善,尽可能打通其中障碍和瓶颈。目前,在解决百姓吃菜问题上,并不太可能有“一招鲜”的理想模式,关键还是要多管齐下、让百姓得到实惠。花大本钱另起炉灶,但如果拿不出解决核心问题的有效对策,即便新鲜一时,说不定将来也要“重写作业”。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作者:简淙欣)
华润万家旗下超市Ole’未来三年门店将达50家 重庆工贸新世纪百货超市推“私人定制”服务 永辉超市副总裁翁海辉:打造精品慈善工程 超市投币式购物车“水土不服” 节能超市今年增至20家 搜索更多: 超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