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近两年,电子商务不断冲击实体商业,但从长远来看,电商和实体商业是共生共荣的关系,谁也取代不了谁。
近两年,电子商务正在演变成为影响国内传统零售业态的商业模式,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消费行为已不再是单纯的购物,而是向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延伸,逐渐演变为聚会、休闲需求。
携低价优势的电商无法提供体验式服务,这就造就了
购物中心的生存空间。在此背景下,购物中心进入体验消费时代成为一种趋势。
未来商业竞争在于“体验”
“体验式”购物中心,作为商场同质化时代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在国外早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地产运营商在付诸实践。
“体验经济”一词是1970年由美国未来学学者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中提出的,他认为“继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商家将靠提供这种体验服务取胜。”
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来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体验经济”,这也恰恰是许多实体商业的生存之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得到体验,愈来愈多的企业精心设计、销售体验。
未来的商业竞争核心战略,就在于体验。
“体验牌”开打
消费者会更愿意为体验、环境、情感和服务买单,越来越多的商业项目注意到这一趋势,纷纷开打“体验牌”调整业态,增加休闲、餐饮、娱乐,甚至体育场馆、博物馆、儿童游乐设施、博物馆、水族馆、体验式运动城等业态的比重,透过轻松愉悦的购物环境,以实现对客流的重新集聚。
现在国际购物中心有这样一个趋势:购物中心不仅用租金来衡量,还要将更多的医疗、银行等带动人气的服务性生活配套带到购物中心。
万达也正在进行这样的转变——从最初以购物中心为主体发展到目前主打餐饮娱乐,进而演变为减少服饰类业态,增加生活服务类业态,万达第四代产品融入更多体验式感受的文化旅游项目,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购物中心正在发生的显著变化。
购物中心在进行业态规划和布局时,应该重点考虑业态的丰富度,增加体验元素,客流贡献型的业态往往在购物中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体验不仅仅是业态
体验不仅仅是业态,更是一种视觉、味觉、嗅觉的综合感觉,独特的建筑空间形态是体验,富有文化软实力的推广活动也是一种体验。购物中心如果仅仅把增加体验业态来当作是应对电商的冲击的话,可能就走入误区了。
如新加坡的ION Orchard来自一颗种子的设计灵感,香港朗豪坊总长83米的通天梯,
上海K11的大型旋转木马,总面积仅为5.6万平方米的芳草地购物中心,公共艺廊就达到2000平方米,加上琳琅满目的艺术品陈列,让人感觉像一个小型“798艺术区”,周年庆太阳马戏团的精彩表演,带给消费者的是更具舞台感的购物体验。
尽管现在电子商务非常发达,但消费者更需要交流和沟通。购物中心作为销售商品与提供服务的终端,它的商品组合、服务方式和环境气氛都会影响到顾客的体验。
创造“第三空间”
中国
商业地产发展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路资本都在抢购物中心这个蛋糕,但整体而言,中国的购物中心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国内,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发展相对成熟,定位特征也呈现多元化,社区商业开始发展,但三四线城市购物中心还没发展到这个阶段,三四线城市购买习惯还有一个过程,三四线城市购物中心机遇很大。
但不管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购物中心,当下面临的一个话题都是说遭遇电商冲击。实际上,电商有其局限性:一是产品类型的局限性,当人们购买高档耐用商品时很少会网购,还是要到实体店去亲身体验和购买;二是消费群体的局限性,网购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中老年消费群体更喜欢到实体店购物。
短期内受到电商的冲击并不可怕,从长远来看,电商和实体商业是共生共荣的关系,谁也取代不了谁。
作为构建购物之都的重要个体,购物中心不仅有实物的建筑躯体,更有精神和灵魂。成功的购物中心应该是能让人们除了家、办公室后想到的“第三空间”。
对于购物中心来讲,只有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满足终端消费者的需求,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增加体验式业态,最终目的就是以消费需求为导向,“购物”已不再是绝对的关键词,餐饮、休闲、娱乐、文化等不同业态的进驻,为的就是创造出满足顾客休闲生活的“第三空间”。
比如东京著名的购物中心和旅游中心东京六本木新城,自2003年4月开业,目前已经成为了外地游客去东京必到的旅游目的地。其设计思想不仅实现了项目与城市的完美结合,在项目本身的设计上更加注重将项目设计为旅游的目的地,商业、旅游、观光等多功能相结合。所以,国内开发商在开发购物中心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地方文化的元素,并将这些文化融入到设计理念和设计主题当中。
(来源:中国网商 作者:雨润商业地产集团副总裁 李军)
中国购物中心每年增加300家 商业地产鬼城由谁解围
中西情人节合璧 广州购物中心揽客有招数
四成收入来自中国 凯德计划未来建100家购物中心
快时尚品牌成为购物中心主力租户
北京核心区域购物中心空置率创13年来新低
搜索更多: 购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