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2013年,是中国购物中心大规模开发的第三年,也是项目开售和开业集中的年份。今年新增购物中心的总数创新高,相关数据统计,在20个主要市场有约150个新购物中心开业。商场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新开业购物中心的平均面积或超过8万平方米。然而,快速扩张也让2013成为购物中心产隐藏问题显露爆发的一年。
百货公司在去年似乎就被电商的冲击逼近了死胡同。不过今年,不难发现在哀叹自身命运的同时,百货业也在积极思考,如何把市场份额抢夺回来。
无论是不舍还是期待,2013年的时光大门即将关闭,又到了年底的盘点时刻。经历了2012年“寒冬期”的洗礼,商业地产在2013年显示出较强的活力,这种活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商业视角更显广阔,在品牌调整、业态布局方面做出了更大胆的实践,取得了更实际的效果。
品牌调整仍需探索
今年,各大商场进行品牌调整,服装首当其冲。一方面,以北京apm为代表针对年轻消费者的购物中心,欲做“快时尚”专业户。另一方面,高端百货表现出更多的野心和信心,纷纷向奢侈品品牌抛去橄榄枝……
快时尚“快”不起来
可供购物中心选择的快时尚品牌如今越来越多。近年来,随着消费的逐步升级,时尚品牌文化消费成了人们青睐的购物潮流,尤其是当代的年轻消费者,对潮流品牌认知度和信赖感大胜以往。一时间,紧贴时尚潮流的快时尚服饰品牌成为了各大购物中心的香饽饽。
快时尚在中国购物中心中的扩张速度之快有目共睹。世邦魏理仕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四大国际快时尚品牌在中国的门店总数已达523家,其中近四成为2012年以来开出的新店,数额达到207家。业内有句玩笑话“没有快时尚加入的购物中心,还叫购物中心吗?”
然而,在刚过去的11月,h&m携手设计师isabelmarant发售的限量款在京销售遇冷。zara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母公司inditex近日公布业绩称,公司2~10月的净利同比仅增长1%。过去三年,inditex一直保持双位数的净利增长。
代替百货店成为购物中心标配的快时尚,在今年的发展却不那么顺风顺水。zara、h&m纷纷以“折扣季”、“年中庆”、“换季清货”等各种名目进行促销,而折扣幅度之大、折扣季延续时间之长令业内咋舌。
这让引入快时尚品牌的购物中心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折扣常态化”的背后显然隐藏着深刻的行业危机,快时尚门店赢利能力和吸客能力持续下降,快时尚品牌虽然占据着场内重要位置,但回报率实在太低。而且有的快时尚还进行线上销售,逃过购物中心财务的监控,让实际租金不断下滑;另一方面,这些快时尚品牌大都以主力店的形式进驻,享受着各方非常好的待遇,如果贸然让其撤离,购物中心也会赔上一笔不小的费用。
奢侈品走向二三线城市
奢侈品无疑是一种地位与权势的象征,过去对于中国人来讲任何一件能与奢侈品扯上关系的物品都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成都重庆,以奢侈品着称的购物中心、百货店纷纷临街而立。然而今年查看数据却发现,这一切似乎有了改变。
截止到2013年,louisvuitton在中国内地地区32个城市直接管理经营着46间专卖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共有13家店面,其余全开在二三线城市。burberry在中国36个城市开了70家店。gucci在32个城市开设了59家门店。
从数据不难看出,今年高端购物中心、百货店的更多的发力点在二三线城市。12月,江苏徐州圣罗兰广场奢侈品体验馆开馆;10月,湖北襄阳首家奢侈品集合店开业;9月,杭州大厦完成奢侈品跃层扩容……
毋庸置疑,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在过去的品牌狂热中沉淀出更多了理性与品位。据财富品质研究院对4650名中国高资产消费者的调研发现,很多一线奢侈品牌已经被中国消费者抛弃,特别是一些超高资产的奢侈品核心消费者。
虽然这些年来,中国千万富豪最青睐的品牌依然是louisvuitton。但是louisvuitton可能不再适应城镇化微妙的转变,原因是这个品牌的知名度太高,它的标签威力或许还在二三四线城市继续发挥作用,但在一线城市已经变成了“土豪”的代名词。
另外,奢侈品走向的不仅是二三线城市的购物中心、百货店,甚至还走进了超市。这使得业内人士、消费者纷纷担心奢侈品形象打折也不无道理。要知道,奢侈品牌的“大众化”着实是一把双刃剑,让更广范围的消费者拥抱它必然带来更大规模的利润,一旦失去专属和排他性的奢侈品牌便失去了最为核心的品牌价值和形象。 共2页 [1] [2] 下一页 卓展购物中心北京难展拳脚 至今仍未实现整体亮相 上海:中高端购物中心2013年首层租金涨3.2% 东北大鳄卓展购物中心在京被指迷失 频换帅 天虹商场江西吉安购物中心项目增投1.66亿 日本永旺在越南投资建立大型购物中心 搜索更多: 购物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