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品牌:中国市场可能是未来机会
我们把不属于LVMH、Kering以及历峰等大型奢侈品集团,市场较为小众且经营独立的品牌都归入设计师品牌类别。根据我们的统计,设计师品牌在美国版的5种9月刊总广告占比是5%,英国版是2.3%,香港版和中国版则分别为0.67%和0.61%。
缺席中国内地时尚9月刊的设计师品牌有3.1 Phillip Lim、Proenza Schouler、Zadig&Voltaire,Helmut Lang,Sonia Rykiel、Ralph Rucci以及Reed Krakoff等。它们除了是设计师品牌,同时也是时尚界发展最快的品牌,其中3.1 Phillip Lim在品牌成立数年之内,在纽约、东京、洛杉矶和首尔等地开了6家店。虽然这些品牌在中国很少甚至没有开设门店,但它们在淘宝网站上已经是炙手可热的品牌。消费者可能早就听说过品牌名称本身,但从未接触过正规的消费渠道,对品牌也缺乏完整的概念。这是设计师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现状。
设计师青睐美国杂志的原因除了市场本身的原因,还因为后者在发掘和辅助设计师方面,做法更成熟,影响力也更大。在时尚界拥有极高话语权的VOGUE主编Anna Wintour提携了不少设计师。
GQ中国的市场总监谭薇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设计师品牌的广告较少出现在国内时尚杂志的原因在于,许多设计师品牌仍然没有在中国开独立的门店,即便有也是通过代理来打理在香港或者内地的业务,无法产生广告需求。
2012年贝恩咨询公司在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但中国的奢侈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仍然是路易威登、GUCCI、Burberry和Prada等核心品牌,奢侈品牌的多元化程度远远低于美国。而且,连卡佛和10 corso commo等出售设计师品牌的买手店在中国的开店时间尚短,消费者还处于培育阶段。
新兴品牌:上升受挫,或黯然离场
在去年的中国版9月刊投放了广告的品牌今年并未继续投放。消失的广告一般都是来自规模比较小的设计师品牌,或者非奢侈的时尚品牌。以VOGUE为例,2013年9月刊消失的有江南布衣和艾格等品牌,还有Gia和Frey Wille等规模较小的珠宝品牌。这些品牌原本的广告位置处于整体广告的后半部分。
美国和英国版本同样有品牌流失,原因之一是一些设计师品牌越来越看重制作自己的杂志和在线内容,比如瑞典设计师品牌ACNE从2006年停止刊登广告,开始把市场推广预算转投至自己编辑出版的双月生活方式报纸Acne Paper,每份报纸售价10英镑,每期销售量为2.5万份。与此同时,在线男装销售网站MR. Porter也推出了印刷杂志Mr. Porter Post。两家公司都希望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达到影响穿着选择的目的。
时尚杂志广告和内容部分比以往更为融合。玉兰油CC霜在VOGUE美国版连续投放5页广告,主角是一对珠宝设计师姐妹,内容为她们一天在不同场景下的活动,两姐妹换了不同的衣服和首饰,拍摄和版式设计完全按照杂志内容进行,除了页眉页脚的Advertisement字样和玉兰油Logo,只是在配文里多处提到玉兰油CC霜,并用粗体字加以突出。
另一些品牌则把部分广告资源转投至新媒体,这种趋势从去年开始业已明显,面向新媒体的广告投放比例将持续增加。比如,万宝龙今年和去年都没有在9月刊上刊登广告,其全球CEO Jerome Lambert称,明年万宝龙会在数字营销投资更多,继续把部分传统印刷媒体的预算转移到新媒体上,在新媒体上的支出将占整体媒体支出的30%。轻奢侈品品牌Coach2013年同样削减了9月刊投放预算,2012年在18本刊物的总投放量也仅仅只有6页外加香港版里的一本小别册。这个美国品牌一向乐于尝试新媒体,目前把更多预算划归自营的在线商店和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在2013年早期确定从箱包品牌转型生活方式品牌之后,微信账号里关于生活态度和Coach态度的内容发布明显增多。
奢侈生活覆盖领域:中国内地很单调
GQ中国版和Esquire中国版中,汽车广告分别占总体广告量的26.4%和22.8%。而同样的广告类别,在美国版、英国版以及香港版上都在10%以下。
进一步分析中国和其他地区在汽车广告上的差异,可发现除了汽车广告绝对数量上中国版是英美版的2至3倍以外,还有汽车级别上的差异。在中国内地版的男刊上,既有凯迪拉克、捷豹和保时捷的广告,同时又有大众斯柯达和马自达,级别参差不齐。但在英美以及香港版的男刊上,汽车广告多以豪华汽车为主,极少出现中低档的汽车品牌。
究其原因,由于汽车在中国仍然属于高端消费品,而一般认为,阅读时尚杂志的读者属于高端人群的可能性更高。加之,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仍然处在购买第一辆车的阶段,汽车品牌对这个市场的了解程度远不如英美,汽车品牌呈现一种无的放矢的状态。
另一方面,美国版VOGUE和ELLE的广告种类更为丰富,不仅出现衣物柔顺剂、女士脱毛器和安全套广告,还有美国邮政、婴儿手推车以及Geico保险公司等个人护理和生活服务品牌,但中国内地版9月刊的生活类广告数量少且涉猎范围不广,仅有民生私人银行和餐具广告。
Chanel:贡献广告最多
Chanel是今年4地18本9月刊中广告投放量最大的品牌,一共刊登了99页广告,阿玛尼以58页紧随其后。它们的产品横跨成衣、化妆护肤、钟表珠宝到手袋各个类别。此外,Chanel相比其他奢侈品牌更愿意为旗下完整丰富的彩妆护肤和香水产品线投放广告。以该品牌在VOGUE美国版的表现为例,在刊登了6页的时装箱包广告后,同时又分别刊登了2页的彩妆广告和2页的香水广告。纵观三大奢侈品集团LVMH、Kering(原PPR)和历峰,它们的广告更倾向于以某一个品牌主打一个品类,比如LVMH旗下有做手袋为主的FENDI、钟表珠宝的宝格丽,广告需求并不会集中体现在一个单一品牌上。
欧莱雅以47个广告排在单一护肤品牌的第一位,排在其后的是玉兰油、倩碧以及娇韵诗。这三个品牌都属于大众价位的护肤品牌,顾客的购买频率更高,因此广告对购买决定的影响力会更明显。大多数护肤品和化妆品品牌的购买者总数呈现动态的“漏桶”特征。为了保持增长,品牌每年需吸引一大批新的购买者,部分用来补充购买者流失,部分用以实现其购买者总数的净增长。由于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频率和重复购买率较低,品牌需要抓住每一次消费者购物的机会。 (《服装界》 许悦 郜艺 张晶)
共2 页 上一页 [1] [2] 第1页 第2页
奢侈品主力男士腕表暴跌11% 高消费疲软
Ted Baker创始人雷·凯尔文:买得起的奢侈品
LVMH:奢侈品“猎食者”
奢侈品牌Dior CEO:看好中国市场发展前景
中国奢侈品增速创新低 斯沃琪加码中东市场
搜索更多: 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