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中国东部的江西省南昌市,一个占地足有45万平方米的名品折扣小镇,在今年国庆长假开始前宣布奠基动工,成为中国内地汹涌而来、遍地开花的“奥特莱斯(Outlets)小镇”一位最新成员。
这显然得益于中国正在快速增长的消费能力。麦肯锡的一份年度调查认为,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正在经历着根本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中国人的消费行为和模式越来越接近富裕国家的消费者。
这种巨大的消费能力在刚刚划上句号的“十一”黄金周中得到最好验证。中国商务部8日称,10月1日至7日,中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在短短七天里实现销售额约8700亿元人民币(约1420亿美元)。这相当于新加坡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大大高出香港全部人民币存款总额。
旅游景点的收入更加惊人。官方数据称,中国125个旅游城市和景区点国庆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3124.51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到16.6亿元人民币。一些名声在外的旅游地更是收得盆满钵满:北京黄金周七天的旅游总收入是79.14亿元;有630万人“十一”期间逛西安,当地旅游收入接近30亿元;“天涯海角”的海南省旅游收入也超过24亿元……继2012年以来中国旅游总收入超千亿元之后,今年“十一”中国旅游总收入更达到了令人惊叹的2233亿元人民币。
但除了商家和旅游业者,这些庞大的数字其实并没有带来太多喜悦和满足感,特别是不得不挤上拥挤的火车、塞进拥堵的公路、消费着价格不菲旅游商品的中国消费者们。井喷式消费的同时,中国各地无论景区、商场、餐厅,都再度重演了过去数年黄金周中的人海奇观:吃饭基本靠抢,参观基本靠挤,聊天基本靠吼。随着黄金周落幕,“蝗虫式消费、蚂蚁式出行、蜜蜂式踩点”,成为国人假日“赶集”消费的心伤,也引发对相关制度设计的反思。
此外,从过往数年经验看,黄金周七天里令人惊叹的巨额消费数字,并未实现同样惊人的整体经济引擎拉动力,这成为国人对黄金周颇有诟病的另一原由。十余年过去,黄金周设立之初“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经济目的究竟实现与否,并无定论,这也引发人们对制度存废及井喷式集中消费的疑问。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在过去数年中,一直是中国黄金周与经济互动关系颇为积极的研究者之一。他在本次黄金周结束后对记者坦陈个人观点:黄金周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明显作用。
蔡继明认为,中国旅游业存在“黄金周幻觉”,忽略了七天长假门庭若市前后景区门可罗雀的现象。同时,黄金周期间餐饮、交通、住宿、购物、景区这些行业的收入固然增加,但是一些高附加值的行业,如金融、证券、期货、进出口贸易以及会展收入却大幅度减少。“黄金周相关行业收入的增加,从很大程度上说,仅仅是一种时间上的转移”,蔡继明认为,“居民消费增长的最终源泉是居民收入的增加,集中性休假期间,被提前透支的消费必定会相应地减少消费者此后的消费计划。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对此则表示,假日经济是一个特殊载体,中国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之下,黄金周期间的巨大消费确实可能提前释放了消费能力。
戴斌表示,在过去数年中,假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确实出现了消费水平相对走低的现象。因此,尽管假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旅游收入连年创新高,但要从整体上进行较为充分的分析,才能得出假日消费是否真正推动经济增长的结论。【欧洲时报特约记者魏晞】
调查表明2014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呈复苏迹象 北京商业老号掘金社区消费 特色商业拉动消费 史密斯电热水器日耗电15度消费者呼吃不消 老年消费你懂吗? 双11贵州实体店打响抢客战 消费者更愿意到商场 搜索更多: 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