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目前有个自相矛盾的情况:各大制造商在中国的销售收入正在大幅增长,而与此同时,在中国的零售商却正在举步维艰,持续亏损,关闭门店,停业倒闭。
例如,各大汽车公司都倾心于中国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报告,今年头七个月作为市场风向标的乘用车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13.4%。
然而,汽车经销商对中国市场并没有如此迷恋。经过深入研究之后,便不难看出个中原因。去年,汽车经销商销售汽车的速度快到近乎疯狂的地步,而且平均而言只备有相当于两周销量的库存。今年,他们在展销厅里积压了至少相当于三个月销量的库存,其部分原因在于,想让工厂生产线持续运营的各大汽车制造商要求他们积压这么多的库存。现在,一些倒霉的汽车零售商积压了相当于五个月销量的库存。
各大汽车制造商还从独立经销商钻空子的行径中获益。实际上,部分独立经销商之所以买下运送到他们展销厅的汽车,是为了让自己有资格获得制造商提供的奖励款项。
在少数情况下,铤而走险的经销商为了有资格获得这些奖励,会做出荒谬的行为。中国某家经销商旗下的汽车展销厅会让你在付完首付款之后就把车开走。这听起来似乎无可厚非,但请听如下的其他销售条款:你将永远不用再为这笔贷款进行任何还款,而两年之后你将会收回自己的首付款,然后你将完全拥有这辆汽车。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家经销商可以通过制造商为达到销售目标而提供的零首付融资以及各种奖励措施,让这种安排行得通,然而,这些好得让人无法相信的销售条款表明,中国的汽车行业正在趋近摇摇欲坠的境地。
汽车行业存在的这个问题也困扰着其他行业。制造商的销售额与经销商的销售额之间存在最大差距的是那些欧洲奢侈品牌,尤其是那些高档时装和化妆品品牌。由美奇金投资咨询公司(J Capital Research)进行的调查显示,在6月至8月上旬期间中国各地的奢侈品销售额下滑了20%。该咨询公司的杨思安写道:“在中国各地,耐用品似乎都积压在仓库里,这个现象表明了大肆贷款的经济所造成的部分扭曲效应。”品牌所有者可以超出合理要求之外进行生产,因为他们可以获得信贷,而且信贷成本低廉。
在中国,最重要的目标是市场份额,而各大国有银行都愿意支持品牌所有者的抱负,把生产扩大到供过于求的地步。这意味着,包括其他事务在内,中国政府公布的零售销售数字并没有反映中国消费的真正状况。事实上,国家统计局在统计这个市场密切关注的零售销售数字时,在产品运出工厂——而不是销售给最终用户——之后便将其计算在内。这就是为什么国家统计局可以宣称7月份零售销售额同比强劲增长13.2%的原因之一。
月复一月呈现双位数字的增长?别把这告诉给那些陷于困境的中国零售商。正如在中国360个城市设有18,000间门店的鞋类零售商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最近指出的那样:“这些数字背后的真实情况更加黯淡。”而据男装企业利郎(中国)有限公司称:“消费者情绪并没有明显恢复,许多企业因此而受到影响。”
消费者其实颇为谨慎,而且保持警惕。去年中国大陆家庭将38%的可支配收入储蓄起来,这个比例相当高,远远超过1990年代中期不到20%的比例,而且今年这个比例应该会进一步攀升。百丽国际表示:“作为一种防守型的反应,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储蓄,而不太愿意消费。”这一评估与顾问公司中国市场研究集团(China Market Research Group)的詹姆斯 罗伊(James Roy)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在谈到中国年收入6,000-15,000美元的中产阶级消费者时,他告诉路透社说:“我们发现,他们的情绪和信心都非常消极,因而将会对面向中产阶级的部分消费零售品牌造成不利的影响。”
未售出的库存被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因此中国的GDP增长数字依然看起来相当良好。然而,生产过剩最终将会对工厂产量造成损害。据密切跟踪趋势的杨思安表示,在中国,这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她援引了两个例子,一是在2009-2010年因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而催生出的景气之后的建筑设备制造商,二是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之后的运动服公司。其他行业同样将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这种情况,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左右发生——如果这一次这种态势持续下去的话。
中国经济增长步伐正在持续放缓的一个线索,是那些无法或不愿囤货的公司遭遇的惨淡业绩。正如杨思安告诉我们的那样:“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超市和连锁餐厅以及海外上市公司报告的业绩增长范围是从-20%到+4.5%,其中大多数略呈负增长或者持平。”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译 陈玮 校 陈岳林)
跨境电子商务障碍破冰 零售出口企业喜迎利好 高房租挤压商业利润 是零售业关店潮主因 加拿大精品零售商Neiman Marcus60亿美元出售 中国零售业劲吹“低碳风” 推动绿色消费 零售巨头合推“店顽”APP 积分奖励进店消费者 搜索更多: 零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