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9时许,西安含光路一家24小时便利店,路过的市民都向里面看去 本报记者袁琛摄
红商网讯:老刘在西安含光路经营一家小卖部,最近有点郁闷,“以前,常有人在我这里买东西,现在人越来越少。”因为附近新开了家24小时便利店,这对他店的生意影响有点大。
西安24小时便利店越来越多
近两年,很多人都发现身边多出不少挂着“每一天”“有木有”“全购”和“唐久”等门头的便利店。
昨日,记者从西安多家便利店经营企业了解到,目前西安市有超过200家24小时便利店。其中,“每一天”旗下共有127家24小时便利店,“有木有”有44家,“唐久”、“全购”等,各有约40家。而且,街头的便利店是越来越多。
“根据企业的备案数据,24小时便利店可能不超过100家。”西安市商务局商贸服务管理处工作人员赵其森解释说,虽然一些连锁便利店自称旗下门店全部都是24小时营业,但事实上,可能只有“路边的门店”能够做到这一点。在背街小巷的便利店到了下半夜,多会关门。
上世纪90年代末,陕西喔恩商贸有限公司就曾开设过“喔恩(On-Store)便利店”。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这是西安第一家24小时便利店。
“喔恩”首开纪录后,“海星便利岛”曾一度发展到四五十家店面。因治安成本,盈利微薄,母公司转型等原因,这些先行者们后来都经历了关店潮,如今,西安市已经难觅“喔恩”和“海星便利岛”。
“每一天”便利店总经理张培彦说,当年西安较为低下的人均GDP,是上世纪便利店关门的根本原因,他搬出理论依据:“一般认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才能支撑通宵营业的便利店。”
2010年,西安人均GDP达到了5000美元。这一年,西安的通宵连锁便利店事业,迎来了新一轮高潮。
不打算让儿子继续开小店
统一外观,统一制服,标准化服务……这些细节,无不折射出连锁便利店的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像老刘一样的小卖部店主,日子自然难过。“还是找份正式工作最保险。”老刘说,自己不打算让儿子接手小卖部,他认为,这个行当的“赚钱日子”已经过去。
根据老刘粗略估计,较之2010年,他今年的营业额下降了两成。附近的近10个家属院和小区居民,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的学生,他们自然会选择离自己更近的商店。同理,尽管以自家商店为圆心,800米为半径的这个圆内新开了两家快捷酒店,但这两处新增的客源,也大多走进了酒店附近的便利店。
老刘另一方面的压力,源于不断上涨的房租。“去年9000元,今年一万。”他家店不大,只有16平方米。无论价格还是商品种类、数量,小卖部和便利店天然无法与大卖场争夺“目标性顾客”。所以,吸引临时起意的居民、游客和路人这些“即时性消费者”,成了便利店与小卖部的新战场。
老刘店中商品的进价,也无法和连锁便利店匹敌。
“我们公司一次进货1万件,他们一次进货100件,你说哪家进价单价低?”太乙路北段,一名24小时便利店店长说。
拉货司机白晓宇从前开着面包车,跑“城市快捷货运”,也顺道给小卖部送货。现在,他在一家物流公司找到了新工作:专门从三环外把货拉到一家连锁便利店专设的仓储中心。“谁给小店送货?”白晓宇说,“停车不方便不说,车一停一发动,油也费得多。”
“我们有三大优势:采购、物流、运营管理。”张培彦说,采购和物流能让经营者的成本降低,运营管理则能够规范服务标准,提升单店单日销售额。这些优势让小卖部无法与之竞争。
“这就是市场。”张培彦说。
小卖部老板 也“转战”24小时便利店
王栋曾在小东门内的一个家属院里开了一家小卖部,2011年,他转让了房子和货物,筹资10万元,加盟了一家城南的24小时连锁便利店。“我现在每天的营业额有七八千元。”在为顾客取货的间隙,他说,“以前哪能和现在比。”
事实上,幸运者并不多,24小时便利店的生存也并不容易。 共2页 [1] [2] 下一页 日本超市便利店增加文具销售 扩大顾客层 北京便利店为何名不副实 受政策限制及服务成本 苏州便利店向“融合经营”靠拢 追求“二次消费” 案例:看15分钟便利店面临什么困惑 如何破局 天津将开一站式便利店 可洗衣冲印收快递 搜索更多: 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