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随着中国消费的奢侈品越来越多,“MADE IN CHINA”的奢侈品却越来越少。
“我们已经开始将生产活动转出中国,转移至繁荣度不那么高的其他亚洲国家。”在去年的一个公开场合,COACH首席执行官卢·弗兰克福特表示,未来5年,公司将去印度、越南和菲律宾等工资较低的经济体开设工厂。目前,COACH全球产能的85%都在中国,未来将把这一比例降至40%-50%。
与此同时,COACH在华销售收入一度达到1亿美元,计划到2014年将收入提高至5亿美元,获得中国奢侈品市场10%的份额,并计划在香港上市。
这是一个有点别扭的逻辑,因为中国买主越来越多,所以,这些奢侈品开始将产品加工地迁出中国,而这其中的逻辑则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同样,在外国加工的奢侈品更有尊贵感,或者说神秘感。“MADE IN CHINA”则成了某些中国买主放弃一样商品的理由。
于是,2012年,在东莞设厂发展了23年后,COACH手袋的代加工厂将代工企业又设到了菲律宾。
当然,这并不是奢侈品加工厂外迁的唯一理由,外迁的奢侈品代工企业也绝非一家。
中国近年来人力成本的上升让不少代工厂“呼吸困难”。
一位代加工厂的负责人称,仅仅10多年前,工人工资只有几百元,而且供应充足,如今月薪两三千元还是难以招到足够的熟练工人。而菲律宾等地的人工成本则要低1/3左右。
“我这两年换了两份工作,因为后面一家工资更高。”在广东打工5年的小王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像她们这些在服装厂工作过几年的“熟手”的确是比较抢手的,尤其是下半年,各个加工厂都缺人,这便是提高薪水跳槽的好机会。
此外,近年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也让这些加工厂难以消化。
以每1000万美元订单为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差每变动超过0.01,利润“蒸发”10万元人民币。而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个价值3000元的包,代加工厂的利润仅有5-20元的纯利润。
“目前,在中国奢侈品代工企业由于自身没有品牌,随着中国内地劳动力成本和其他生产成本的增加,代工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少,主要是靠走量来维持经营。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将是一个趋势,对中国企业来说,这个阵痛已经是不可避免了。”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项凯标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缺乏品牌,是这些企业被动的致命之痛。
如何看待这种阵痛呢?
项凯标认为,应该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这一改变,随着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和过去经常被忽略的环境、社会保障等成本的回归是一种正常现象,再加上一直升值的人民币,企业成本上升是趋势,这就要求我们从自身的发展来考虑问题。
首先,企业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走产业升级路线;
其次,品牌建设与打造是未来挣更多钱的前提条件之一,否则仅靠“打工”是很难发大财的,品牌建设这一关早晚都得过,是躲不过去了;
最后,虽说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是企业行为,但政府在其间是可以有所行为的,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与优惠措施,同时,金融机构在对待中小企业的融资时需要更多的积极性,中小企业要与国有企业和大企业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这都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
(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