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今年以来,我在走访东部和中部城市各大超市门店的过程有一个感受,这些企业的销售似乎并不乐观。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虽然在生鲜品类上销售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在非食品品类上,销售则有明显的下滑。表现好的超市可能只是小幅下降,而一些表现差的超市则出现了10%-20%的惊人降幅。而且由于非食品类销售不旺,企业普遍采取买一赠一、满100元返30元甚至50元的百货店营销套路,以求能够拉动销售,结果却导致原本在超市门店毛利额占比达30%-50%的非食品类的毛利贡献率急剧下降。
过去,非食品类商品占用门店空间的比例非常高,能达到40%-50%,但该品类的周转速度都远远慢于生鲜品类和食品品类,所以对于综合超市和大卖场业态而言,正在面临如何处理非食品类这一“鸡肋”品类的尴尬境地,而在10年前甚至是5年前,行业内大家所分享的经验还是如何经营好非食品类,曾经的香饽饽已经变成超市卖场的鸡肋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其实,对于超市门店的非食品类造成冲击的正是电子商务。首先,电商在可选择性上远远高出店商。一般来说,即便像沃尔玛、家乐福那样的大卖场,商品种数不会超过4万,而电商则超过了100万。同时电商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非食品类,估计至少会有80万个品种是属于非食品类的,这也就意味着,对于消费者而言,在网上的选择机会是线下的40倍,如此大的差距对于消费者的诱惑自然是极大的。再加上消费者越来越强调自己的个性,他们已经不愿意在超市里委屈自己选择一个近似的方案,而是要到网上精挑细选找到最合适自己需求的商品,网上庞大的选择空间以及搜索商品的便利性都远远强过在线下门店时的体验。
其次是选择的专业度。线下门店能够专业、仔细地去选择商品的顾客不会超过20%,大部分人都是跟风消费,因为在线下我们可接触的“专家”常常受我们人脉圈的制约。但是在互联网上,我们却可以找到多出线下数位的专家来帮助挑选商品,而且网上的商品介绍也会详细。电商所存在的长尾现象让消费者的纯个性化消费日益成为可能,消费者主导的时代正日益快速地走向我们。
第三是电商的便利性,你只需点点鼠标,就有人把商品在你指定的时间送到你门口了。虽然从时间上来说,它不如你在线下门店立等可取那么快捷,但非食品类商品的消费周期会比较长,所以大家对于购买周期稍长的体验并不深刻,也很少有人会计较要延迟一天左右才拿到商品的,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所花费的时间常常只有在线下门店购买总时间的几分之一左右。
第四是电子商务的价格冲击力。一般来说,网上的价格平均要比线下实体店价格低5%-10%,而且很多时候是低20%以上,同品质的商品价格低就意味着为消费者省钱,消费者口袋中的货币在增值而不是伴随通货膨胀在贬值,这是没有哪一个消费者能够抗拒的。
由于非食品类商品已基本上实现了标准化,顾客在购物时对其品质的担忧是不大的,况且现在网上服务的质量也不差,这就使得网商在非食品类上的竞争力全面超越了线下门店,这让那些主要依托非食品类来支撑门店盈利的大卖场有些措手不及,因为面对网商所发起的革命性冲击,一些小修小补性的完善是无济于事的。
可以说,网商在非食品类上对于线下卖场超市的强势侵入,已经对大卖场的非食品业务造成了威胁。这将是2013年快消品领域零售业市场形势的最突出的变化。这一特征在一线城市尤为明显,因为一线城市的网购普及度和网民的购物频次已经是很高了。 (联商网)
佳洁士等6种牙膏被曝含漂白剂 海口超市仍在卖 山西2015年有望建成3.5万个村级便民超市 永辉超市将挺进上海广州 欲借生鲜突围 烟台商超难觅有机菜 六家超市仅一家在卖 百业超市再现无锡 本土超市卷土重来 搜索更多: 超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