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从“银泰百货集团”到“银泰商业集团”,仅仅两个字的变更却被看做零售行业拉开转型大幕的序曲。事实上,在此之前,已有多家企业出于不同的目的进行了更名,一场商业企业更名潮似乎已经到来。商企为什么会有更名需求?哪些企业适合进行更名?其原因又是什么?北京商报通过调查与分析,详解商业企业更名引发的零售新趋势。
回顾 多家商企更名求变
上周二,银泰百货(01833.HK)发布“建议更改公司名称”公告,拟将公司中文名称由“银泰百货(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银泰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次日召开的说明会上,银泰商业董事长沈国军表示,更名后企业会加重在购物中心及电商方面的投入,希望百货、购物中心和电商三个事业部在未来实现均衡发展。
此外,近期的企业更名现象也出现在苏宁、国美、永旺和百丽身上。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国美电器悄然去掉了“电器”二字;永旺将旗下商超品牌JUSCO、佳世客和吉之岛统一为“永旺”;百丽将旗下“优购网上鞋城”更名为“优购时尚商城”。在此之前,包括万达百货、凯德MALL、法宝超市在内的商超及零售地产商也实现了名称的更改或统一。而且,这样的案例不止出现在实体零售领域。去年底,原麦考林(M18.com)更名为“趣天麦网”;今年2月,红星美凯龙旗下的电子商城由“红美商城”正式更名为星易家。
除了国内商企以外,世界三大奢侈品集团之一的PPR集团也在日前更名为开云(Kering),与银泰、苏宁等企业弱化主力业态局限性正好相反的是,PPR集团的更名是为了强化其核心业务。PPR集团方面表示,几个月后,新集团将全面脱离分销行业,逐渐发展成为专注于快速增长的奢侈品与运动及生活方式领域。
探因 成模式创新动力
正见品牌研究中心总监林一凡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传统零售企业的名字往往被烙上时代烙印。如早期百货企业的命名,基本上遵循“地名+百货/商场”或“地名+数字+百货/商场”的规律,如广百百货、合肥百大、上海第一百货公司等。随后的商企虽然突破了地域和数字上的限制,但后缀的“百货/商场”二字却始终保留着,比如天虹商场、王府井百货、银泰百货等。顺承数十年的命名方式,也折射出百货企业居安、创新难的窘境。
从之前的几个案例看来,更名企业所在领域、规模均有所不同。在业内人士看来,主动更名如银泰、苏宁和PPR等大型零售商,虽然更名后的效果现在还看不到,但从勇气与决心上,其主动出击求变的心态已经走在行业前列。“银泰管理团队在行业中一直属于创新派,在业内大多数企业还在观望时进行更名,可以看出管理层在战略层面的果断。”林一凡如是说。
与这些主动求变的企业不同,另一些被动更名的企业则略显悲催。如法宝超市更名“统一优玛特”、麦考林(M18.com)更名为“趣天麦网”,则是因为企业股权关系发生了变化。在业内人士看来,法宝超市在北京苦撑9年后难逃变脸的尴尬,与其定位不清、经营不善导致入不敷出不无关系。为了让原有受众面对更名不会有突兀感,统一优玛特旗下部分门店先对卖场内的企业标识进行了变更,而门脸依然是“法宝超市”。
大势 借多元经营突围
有零售观察人士认为,国内零售业发展数十年以来,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不过,目前即使是全国布局的零售集团,也大多重点发展某一个区域。如银泰商业、金鹰百货着重发展华东地区;王府井百货着重发展北方地区。这也就意味着,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企业往往以核心业务为依托,衍生出与核心业务相关的其他业务。
有业内人士预测,由于今年的金融环境难以预料,还有不少企业将会因股权关系巨变而进行更名。“垂直电商企业将在今年遇到大面积的并购潮,这一方面由于垂直电商仍处于大浪淘沙阶段,另一方面因为国际金融环境限制,投资退出机会仍在减少。” 共2页 [1] [2] 下一页 美最大电子零售商睿侠称3年在华建500店 金鹰国际零售集团增持金鹰商贸124万股 零售不力 西藏冰川5100矿泉水仍靠大额采购 零售业进入慢增长 大型超市业绩现两极分化 沃尔玛接连关店 外资零售巨头在华经营转身 搜索更多: 零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