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近年来,上海的购物中心、百货商店等商业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不免引来质疑。“同样的品牌在实体店和网上都有销售,同样的款式在市中心和社区商业都能买到,走百家还不如逛一家。”杨小姐的一番感慨代表了不少消费者的心声。
商场青睐成熟品牌
“网络购物的风靡不可避免地对实体商业产生冲击,但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商场。”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齐晓斋坦言,不过本市的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大多采用租赁柜台的方式,入驻的品牌也十分雷同。消费者逛来逛去看到的都是这些熟悉的品牌,同质化倾向进一步削弱了商场的魅力。
“5年前,H﹠M在上海的第一家店亮相淮海路的时候,消费者为了进店排长队挤破头。”齐晓斋说,而今H﹠M遍布上海街头,几乎所有的商圈都能找到,有些门店营业员的数量还比顾客多。
H﹠M进入中国市场短短5年间开出了100家门店。事实上,新建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在招商时最青睐的就是这些成熟品牌,考虑的最多的是租金回报。与此同时,千篇一律的布局、高度重合的品牌让众多商场没有了“必逛”的理由。
新品牌进店费用高
“HELENLEE”是以设计师李鸿雁命名的高端成衣品牌。作为新锐设计师的领衔人物,李鸿雁也曾想让自己的原创设计品牌进入百货商场,却屡次被大商场的高门槛吓了回来。“商场开口就是30万元。”李鸿雁告诉记者,各种各样的进场费、渠道费让人“吃不消”,1年后销售额不达标还得重新调整。谈了几家商场后,李鸿雁最终选择放弃,以专卖店的形式营销自己的品牌。
一方面是商场需要个性化,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个性化品牌被高门槛挡在门外。这主要是因为新品牌消费者的认知度低,风险系数大。“谁都想引进成熟的品牌,这样租金才有保证。”业内人士指出,这种短视行为加重了商场“同质化”倾向。
多条渠道多点耐心
“个性化品牌与服务如今缺少的是有效的渠道。”葛瑾是上海国际时尚服饰展览会(ModeShanghai)的中方负责人。作为上海时装周的配套展会,ModeShanghai主要为个性化、有潜力的品牌与实体店铺的买手之间搭建有效的贸易洽谈平台。葛瑾认为,个性化品牌可为实体店铺注入新鲜血液,渠道畅通很重要。
“个性化商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齐晓斋指出,商场在最初招商时应有“风险共担”的意识,引进“熟”品牌的同时也要为那些有潜力的“生”品牌留一点空间,多一份共同培育的耐心。与此同时,不断增加自营商品的比例,倡导自主经营,比如“特力屋”自营商品的比例高达85%,自然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在此基础上,大型商场还可以设立自己的研发设计中心,开发自有品牌,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信德集团7.7亿投得信德中心商场物业 广州百货商场更注重本地消费群体 石家庄商场购物卡规避实名制“化整为零” 天虹商场大股东换人 商业与地产更紧密 商场购可瑞康爱他美婴儿奶粉身份遭疑 暂被封存 搜索更多: 商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