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经理人  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零售经理人 >> 商业趋势 >> 行业态势 >> 正文
体育用品业“盛世”不再:淘汰兼并在即
http://www.redsh.com 2012-02-18 红商网 发布稿件

  红商网讯:随着2008年奥运会对本土体育用品品牌刺激作用的逐渐减退,高歌猛进了三年时间的本土体育用品公司不得不跨越前进道路上的一道道栏杆。裁员、库存积压、单店利润……跨过去还是被绊倒,对于国产体育品牌而言,这真的是个问题。

  近年大跃进式增长

  追本溯源,之所以体育用品行业出现如此局面,与此前“大跃进”式的发展态势不无关系。一些数据背后,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业的发展轨迹。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提供的含体育用品在内的纺织及服装行业投融资数据显示,2007年开始,体育品牌迎来了投融资的高峰,在此前的2005年和2006年,包括鸿星尔克、中国动向在内的纺织及服装企业共获得12笔投资,而在2007年一年,此数额即上升至20起。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体育用品的投融资热情高涨,当年度,纺织及服装企业共有21起投融资案例,2009年此数字虽略有回调,仅为17起,但是,由于体育用品公司登陆资本市场自2007年以来出现的高潮,在退出渠道畅通的诱惑下,VC/PE对此领域的投资热情在2010年和2011年达到高峰,分别为42起和52起。

  与此同时,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至今,共有13家体育用品公司在境内外上市,而在此之前,体育用品上市公司仅有5家左右。事实上,上市的步伐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2011年末,乔丹体育顺利过会将在上交所挂牌,而在它身后,处于辅导期的贵人鸟、德尔惠等企业,也正对着资本市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事实上,在企业欲借力资本市场践行商业理想的同时,市场却悄然发生了变化,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介绍,体育市场规模从2000年起,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在高速增长,到2004年,整个市场的规模达到了42亿美金,到2008年受到奥运年的刺激,我国的体育用品市场规模达到62亿美金,但是随后的几年中,体育用品的消费热潮随着奥运的结束也逐渐减弱,不少体育用品企业出现了业绩亏损的情况。

  但是,市场天花板触手可及之下,企业在此期间的扩张速度却并非放慢脚步。

  公开资料显示,在2007年-2009年,集中上市的国产体育用企业新增了门店合计近两万家,而2009年末终端数量较2006年末增长了近两倍。实际上,“在体育用品渠道扩张的发展前期,的确为企业们迎来了一段时间的利润增长,但是随着其扩张速度的不断加快,导致零售商积压大量库存,为了保持渠道销售通畅,各大企业不得不向零售商回购库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后阶段的发展”。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介绍。

  产品同质化严重

  大幅扩张的同时,体育用品行业暴露出另一块致命的短板:产品同质化严重。

  由于定位的模糊以及对细化市场的规划不明确,产品同质化带来的激烈竞争使和得企业利润不断被削薄。熊晓坤认为,目前体育用品一线品牌仍然以阿迪达斯、耐克为主导,其主要针对高端消费市场,其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二、三线品牌主要针对于中低端消费市场,国内品牌主要包括特步、安踏、乔丹等,品牌间区分度不大,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品牌间的竞争较激烈。

  体育用品营销观察人士马岗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介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体育用品行业正经历着最痛苦的时期,从高收入、高增长跌落之后,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将加剧,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品牌受竞争的冲击,慢慢掉队。而行业将由多品牌共存全国市场转向少数品牌共存全国市场,部分品牌成为区域品牌或细分品牌,综合性的全国型体育用品企业缩小到2~3家。

  不过,在此之前,重新界定自己的品牌定位和细分市场,却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熊晓坤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分析,目前国内的体育用品面临着国内外品牌的双重竞争压力,“体育”、“休闲”一直是各大国内品牌主导的定位方向,但是由于国内品牌消费细分程度不够,不少国内品牌定位不清,导致体育用品市场的同质化严重,加上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和需求市场动力不足,导致体育用品竞争力下降,业绩表现不佳,转型迫在眉睫,需要加大对体育用品内涵的深入挖掘,逐渐转向专业化体育用品的方向发展,从行业目前的情况来看,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品牌定位不清和体育用品的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对于企业而言,除了厘清定位并转型,无路可走。

  淘汰兼并在即

  不过,将行业转型问题置于镁光灯下的标志性事件,即是2012年初李宁宣布裁员的消息。虽然关于裁员规模,被裁处员工所处部门等细节仍未揭示,但联想此前国美体育在大卖场式零售渠道建设上的败北、多家体育用品上市公司调低业绩预期等信息,均让外界在心中质疑体育用品行业,无论是在生产还是有零售领域,似乎都出现了问题。

  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疯狂扩张的背后,单店利润下滑、库存居高不下等问题逐渐浮显,而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多家体育上市公司调低业绩预期并斥巨资解决库存问题,2011年8月,李宁和中国动向先后宣布分别以3亿元和2亿元的资金用于库存回购。

宝胜5亿购内地体育用品零售业务

大卖场模式失败 国美体育仅有两家店关门

国美体育调整业务模式 门店全部关闭

国美“百家”体育门店计划泡汤

国美体育两门店关闭 5年百店计划出师未捷

国美体育门店关闭 业务模式转至网络销售

国美体育完败京城 两门店全部关闭

体育用品零售:离体验营销策略有多远?

李宁匹克股价几腰斩 体育用品企业待突围

利福国际24亿摘上海闸北体育场地块

传百丽国际将购一内地体育用品公司

国美体育撤出北京财满街店 一年仅存一店

乔丹体育质疑声中过会 曾遭耐克状告

乔丹体育今日上会 本土企业“傍名牌”

乔丹体育拟上市圈钱:乔丹父子躺着中枪

乔丹体育周五上会 商标是否侵权仍存疑

体育品牌增长放缓 指望伦敦奥运拉一把或落空

传百丽收购深圳领跑体育用品公司

山东明联置业签约烟台海阳体育综合体项目

昆仑山发力体育营销 加多宝掘金矿泉水

搜索更多: 体育

2页 [1] [2] 下一页 

来源:证券日报  桂小笋 责编:寄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