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永兴东润被打上“耐克下家”标签,主要是因为业绩极度依赖耐克这个品牌。
图片来源:公司招股书
于2020年、2021年及2022年,永兴东润销售NIKE、Jordan、Converse及Levi’s品牌产品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99.6%、99.2%及98.8%。
此外,于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品牌合作伙伴提供的耐克旗下品牌NIKE、Jordan及Converse产品合共分别占永兴东润总采购的36.2%、28.6%及24.0%。
透过这些数据,永兴东润被打上“耐克下家”标签也是无可奈何。而且,为永兴东润提供主要收入的几个品牌授权均来自于创始股东Haddad。
对此,永兴东润招股书传达出了信息:“虽然NIKE、Jordan、Converse、Levi’s及Hurley与Haddad的持续合作由来已久,但无法保证Haddad能够与该等品牌合作伙伴保持良好关系”。
“我们亦仰赖Haddad授权我们使用该等品牌合作伙伴的许可。尽管我们与Haddad的安排已延长至2045年,但我们无法保证我们的利益在未来一直与创始股东保持一致。”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永兴东润拥有957家实体店,其中,直营店、联营店及加盟店分别有243家、75家及639家。当中共有760家为Rookie集合店,占门店总数的79.4%。
同时,永兴东润通过自有Rookie App运营数字Rookie集合店,亦在第三方电商或社交平台上运营数字Rookie及单品牌店。
图片来源:公司招股书
另外,永兴东润大部分收入都是来自于线下渠道,但来自在线上门店的收入比例在不断攀升,三年间线上渠道收入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15.95%。
并且,随着线上DTC业务产品组合的优化,永兴东润2022年线上渠道毛利率较2021年增加了3.8%。
不难看出,永兴东润正在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坎坷上市
永兴东润的上市之路并不平坦。
上一次冲击创业板时经历了深交所两轮问询,公司业务独立性与稳定性均受到关注。
虽然当时永兴东润给出答复表示,公司在产品经营方面具备一定的自主权,且公司各方面均与Haddad AG保持独立。但是,高度依赖耐克集团的业绩,以及经由Haddad给予授权的业务,都让其显得没有什么说服力。
虽然此次转战港交所前经历过了一番股权调整,在结构上保持了充足的独立性,但Haddad的话语权依然很高,业绩也存在着不稳定性。
永兴东润与耐克2022年的业绩表现,似乎就在凸显这个问题。
2022年6月份,耐克公布了2022财年全年业绩,大中华区营收下滑9%至75.47亿美元,第四季度销售额更是下滑了20%,连续三个季度业绩下滑。
进入2023财年后,耐克在2022年下半年通过降价促销来清理库存,从而实现2023财年二季度全球营收同比增长超17%,但在大中华区的销售表现依旧不佳,销售额同比下降3%。
耐克大中华区的乏力表现也传导在永兴东润业绩上,2022年收入因此下降了近10%。
与永兴东润类似,同样依赖于品牌授权的童装企业还有嘉曼服饰。
嘉曼服饰于2022年9月份成功登陆创业板。根据招股书,嘉曼服饰2019年至2021年通过授权经营品牌实现营收分别为5.07亿元、5.49亿元和6.9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6.53%、60.29%和64.68%。
这个比例相比永兴东润要低得多,而且嘉曼服饰拥有着自有品牌“水孩儿”,并通过自有品牌实现营收比例分别为28.10%、27.53%和25.74%。
嘉曼服饰早在2018年3月份首次报送招股书,在2020年1月被否决,原因之一是存货问题。
长久以来困扰着服饰企业的存货问题,永兴东润在上一次冲击创业板时便深受其扰。
据最新招股书显示,永兴东润于2020年、2021年、2022年及截止2023年4月30日的存货分别结余3.58亿元、3.37亿元、4.01亿元、3.67亿元,分别占报告期末公司流动资产总值的40.22%、35.23%、37.70%、36.18%。
虽然永兴东润通过电商批发销售来消化了部分存货,但截止2022年末公司1年及以上的存货占比还是达到了28%,该数值在2020年、2021年分别为46%、27%。
由于长期存货比例较高的原因,永兴东润近三年末的减值亏损拨备结余分别为7071.9万元、7531.5万元及8202.2万元,而这三年集团的平均利润也不过在2亿元左右。
要是用一句话来形容永兴东润,那便是“成也耐克,败也耐克”。此次转战港交所注定充满坎坷,但若能成功上市,将会成为其摆脱“耐克下家”这个标签的一大助力。
正如招股书透露,募集资金将用于在未来三年建设、提升Rookie品牌资产,及用于丰富品牌组合,将寻求获得额外品牌授权并建立其特定的运营团队等。
来源:观点网 黄金土
共2页 上一页 [1] [2]
红商网优质内容还将同步分发到公众号、视频号、头条号、西瓜抖音、网易号、搜狐号、企鹅号、百家号、好看视频、新浪微博等国内主力流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