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高昂
那么,威马控股的高收入都去了哪里?《投资时报》研究员看到,高额的原材料成本和人员开支是其主要的资金消耗领域。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成本分别为27.89亿元、38.35亿元和66.9亿元,主要包括原材料及耗材、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制成品及在制品、生产设施及设备有关的折旧及摊销开支、保修开支、雇员薪酬等。其中,原材料及耗材占销售成本的比例分别为67.4%、79.3%和79.2%,是主要构成部分。
以2021年为例,该公司原材料及耗材金额为52.98亿元,比同年销售收入还要高,也就是说公司卖车连原材料及耗材的费用都没有收回。
人员开支方面,报告期内公司行政开支分别为8.39亿元、17.5亿元和27.05亿元,其中雇员薪酬占比分别为47.4%、69%和77.9%,2021年较2020年同比增长74.3%。对此,招股书解释称,2021年该指标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威马上海于2021年向若干管理层成员授予股份奖励,导致的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大幅增加。
此外,《投资时报》研究员还看到,报告期内公司向董事支付的薪酬(包括袍金、薪金、奖金、雇员限制股份或购股权开支、退休金计划供款、住房及其他津贴)及实物福利总额分别为约770万元、2050万元及17.46亿元。同期,向五名最高薪个人雇员支付的薪酬及实物福利总额分别为约900万元、2.51亿元及17.46亿元,两者均在2021年大幅增长。可见,威马控股为了留住高资质人才,可谓是下了“血本”。
然而,作为靠技术吃饭的企业,威马控股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水平却算不上高。报告期各期,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8.93亿元、9.92亿元和9.81亿元,占同期总收入的51%、37%和21%。虽然研发费用率看似不低,但2021年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6亿元、41.14亿元和32.86亿元,在量级上都远超威马控股。
威马控股销售成本构成
数据来源:公司招股说明书
品控问题遭质疑
随着销量增加,威马控股的品控问题也不断出现。据招股书披露,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由于第三方供应商提供的电芯存在质量问题,公司召回几乎全部受影响的1282辆电动汽车以更换电池。如此大规模的召回行为,在造车新势力圈里还是罕见。
《投资时报》研究员认为,如此谨慎的召回行为或是受近年来威马控股牵涉到的“自燃事件”影响。公开报道显示,2020年10月,有3辆威马EX5发生自燃;2021年12月,4天内又有3辆威马EX5发生自燃;2022年前4个月,威马汽车也发生了3次自燃事件。由此看来,威马控股的汽车质量及安全性可能会引起消费者质疑。
而今年的广东省315晚会上,又曝光了威马控股旗下汽车“锁电”问题。多位车主控诉自己购买的威马汽车经过保养升级后出现电池续航能力缩减、充电速度慢等问题。据介绍,“锁电”的实质是改变电池的最高充电电压,可有效减少充电造成的大部分自燃。这一现象不禁令人怀疑,“锁电”是否是威马控股为减少自燃事件而采取的手段呢?面对广大车主的质疑,威马控股却一直否认“锁电”行为。
此外,吉利集团对威马控股的起诉是悬在公司声誉上的另一把利剑。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吉利集团以侵犯其商业秘密为由将威马控股告上法庭,吉利集团向威马控股索赔21亿元及产生的相关诉讼费用。上述诉讼的一审审理已结束,预计将在2022年底作出判决。另外,威马控股还和吉利集团存在有关27项注册专利及2项专利申请的知识产权纠纷。
据招股书介绍,为了应对索赔金额,威马控股已作出约6000万元的拨备,并已经完成更换商业秘密纠纷及知识产权纠纷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方案或专利,或已制定更换或淘汰计划。这一行为又为事情真相蒙上一层阴影,并且或进一步影响威马控股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导致公司估值下滑;而21亿的高额赔偿金额若被宣判,也将对威马控股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来源:投资时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威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