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晚间,呷哺呷哺发布2021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呷哺呷哺实现营收61.47亿元,同比增长12.69%;归属股东净亏损2.93亿元,而2020年则是盈利184万元。
事实上,上市以来,呷哺呷哺营业收入基本保持了连年高增长,从2014年的22.02亿元一路上扬到2021年的61亿元以上,7年间增长2.8倍,年均业绩增幅达到15.7%。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过去7年间全国餐饮行业总收入平均增幅只有7.7%。
不过高营收并没有带来高盈利,对于由盈转亏,呷哺呷哺方面称,系关闭亏损门店造成的一次性亏损,以及部分餐厅受疫情影响无法充分经营导致。
大调整从高管蔓延至门店
2021年内,呷哺呷哺集团旗下湊湊和呷哺呷哺两大品牌CEO相继因离职、被辞任而重新归位创始人贺光启,随后贺光启推出了“五大革新战略”,包括关闭呷哺呷哺200多家亏损门店及品牌回归大众消费路线。
彼时,贺光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新开200家门店非常难,成本很高,但这是公司“断臂止血”、精心盘点后做出的决定,为的是持久的经营,不仅要为公司和员工负责,也要为投资者负责。
有分析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餐饮行业普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尤其对到店要求较高的呷哺呷哺、海底捞等火锅品牌而言,出现亏损很正常。关闭亏损门店会造成一定的非经营性亏损,但有利于企业轻装前进,为未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关闭亏损门店的同时,呷哺呷哺去年还新增52家呷哺呷哺餐厅和43家湊湊餐厅。
为何“一边关店,一边开店”?对此,呷哺呷哺方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呷哺呷哺选择“断臂止血”关闭亏损餐厅后重新出发;另一方面,餐饮行业受疫情影响严重,甚至出现了重新洗牌的局面,在“危”的情况下也要看见和抓住“机遇”,在好的商业地段继续保持扩张战略,因此新开设了95家餐厅。
据介绍,关闭的229家餐厅员工并未主动裁员,而是根据不同岗位调整到相应门店。自疫情以来,呷哺集团从未因疫情或关店而裁员。
股价走上“下坡路”
今年以来,呷哺集团启动“东扩南进”的发展战略,并设立京沪双总部。同时,上线四大数字化系统,包含集团会员整合系统、供应链智慧系统、门店选址智慧系统,以及营运管理数字化系统,通过数字化引领集团发展。
事实上,呷哺集团旗下品牌湊湊延续了一直以来的优异表现。2021年,湊湊在一、二、三线城市持续扩张开店,并重点攻取二、三线城市市场,取得了很好的经营收益。从分地区经营数据看,湊湊二线城市门店的总收入已经超过一线城市,成为业绩增长的新引擎。
尽管单一品牌发展较好,但经《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后发现,总体来看,呷哺呷哺集团的股价和市值开始走“下坡路”。2021年内,公司股价从最高点26.912港元/股,跌至2021年年末的6.09港元/股,市值相应从292.30亿港元跌至66.15亿港元,蒸发77.4%;直至本次年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结束,股价跌至3.85港元/股。至此,市值从2021年的最高点缩水超85%,市值降至41.81亿港元,蒸发了250.49亿港元。
截至3月29日收盘,呷哺呷哺股价微涨2.94%,报收3.85港元/股。
来源:证券日报 记者 许 洁 见习记者 王 君
搜索更多: 呷哺呷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