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末,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发布《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下称《方案》),旨在通过三至五年的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经验。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立即反映在二级市场。2021年8月31日,医疗服务指数大跌2.23%。其中,爱尔眼科大幅杀跌,收盘跌幅达8.26%;通策医疗大跌5.15%;CRO龙头之一美迪西(688202.SH)大跌近10.5%。爱尔眼科于9月3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相关问题时表示: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连锁眼科医院集团,与目前《方案》核心思路与目标一致。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在集采与医保控费方面,爱尔眼科涉及不多。根据2020年财报,该公司主营业务以产品类别区分,主要包括屈光手术、视光服务、白内障。在上述三项重要业务板块里,唯一可能符合耗材集采机制的其实仅限于视光服务中的OK镜业务,而唯一符合医保控费目标项目也只有白内障项目。
值得一提是,早在2018年年报中,爱尔眼科就提到白内障手术受到了医保政策的控制,手术量的增速阶段性放缓。从2018年开始,该公司的白内障手术开始出现营收增长乏力,在营收中的占比不断下滑,从2018年19.29%下降至2020年的16.46%,到2021年上半年仅为14.56%。
爱尔眼科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主要会计数据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快速扩张商誉走高
上市以来,爱尔眼科从未停止外扩的脚步。该公司官网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爱尔眼科在全球范围内开设眼科医院及中心达720家,其中,在内地有611家、中国香港7家、美国1家、欧洲89家、东南亚12家。相较于2019年上市之初的19家医院,爱尔眼科的医院数量增长至近38倍。
上市之初,该公司通过自有资金或在股票市场公开募资来新建医院或收购医院,平均每年新增7家眼科医院。从2014年以后,该公司通过与第三方合资组建产业并购基金,并通过公司、并购基金相结合的双轮驱动,开启了急速扩张模式。2014年至2016年,爱尔眼科集团平均每年新增医院数量已超过30家。
《投资时报》研究员查阅该公司公告发现,2021年爱尔眼科就累计完成四次重要的收并购,共涉及眼科医院27家。仅在去年的12月,该公司就用股权收购的方式吞并14家医院,涉及金额高达5亿元。
由于频繁收购,近年来爱尔眼科商誉持续走高。截至2021年9月30日,该公司已形成41.26亿元商誉,约占当期净资产的34.62%。
除大规模并购积累的商誉,爱尔眼科的流动性也在承压。上市以来,该公司的总负债额一路走高,从2009年的1.78亿元,增长到2021年三季度末的98.99亿元,对应的资产负债率已从12.61%增长到45.37%。
与上市之时相比,规模的扩大也使其隐患凸显。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统计,2014至2020年,爱尔眼科作为当事人的医疗损害相关案件共计75起,对患者的赔偿金额从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
今年2月18日,爱尔眼科披露的《2021年度创业板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说明书(六次修订稿)》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三季度末,该公司存在因违法违规受到行政处罚79项,罚款金额合计200.86万元,主要涉医疗广告、卫生监管、消防等方面。
来源:投资时报 研究员 董琳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爱尔眼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