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千禾味业营收同比增长10.82%至8.857亿元,但净利润仅有6581万元,同比大幅下跌58.09%;2021年1—9月,千禾味业实现营收13.56亿元,同比增长10.91%,净利润持续下滑至1.32亿元,同比减少41.09%。
千禾味业股价也在进一步下跌。2021年全年,千禾味业股价下跌约30%,全年股价最高点为42.67元/股;截至2022年1月11日,千禾味业收盘价为21.85元/股,最新总市值为174.53亿元。
Wind显示,近几年,伍氏家族及公司高管多次减持套现。2018—2020年,千禾味业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裁伍超群、公司董事、副总裁徐毅以及原副总裁刘德华等高管都曾减持。其中,伍超群从43.5%减持到37.09%,2020年上半年,累计套现超10亿元。
营销费用高企
从最开始生产“焦糖色”食品添加剂,到如今成为调味品企业,千禾味业多年来屡次调整经营战略。
2001年开始,千禾味业以酱油和醋为主产品,进军调味品行业;2008年,千禾味业开启高端化转型,推出零添加产品“头道原香”,主打高端酱油定位。
朱丹蓬认为,千禾味业早期赶上了“零添加”酱油概念的红利,通过对高端酱油的大力投入,获得了一定的业绩高速增长。
千禾味业不断聚焦高端化,推出有机酱油和功能性酱油。千禾味业天猫旗舰店显示,千禾高端产品500ml的有机酱油活动售价为49.8元/瓶,声称均不添加味精、色素等原料,只用水、有机黄豆、有机小麦和食用盐等原料酿造,为特级质量。
不过,千禾味业塑造的“零添加”“健康有机”概念一度陷入争议。
2021年1月,有媒体报道,相关学者检测论文指出,千禾味业4种“零添加”酱油疑似添加外源谷氨酸而未标注,被质疑并非“零添加”产品。但该论文遭到千禾味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否认,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说明称,该论文实验数据程序不规范,实验结果判定缺少依据,不能判定零添加谷氨酸酱油真伪。
围绕千禾味业的另一争议为营销成本的高企。
2021年前三季度,千禾味业营业总成本为12.02亿元。其中,销售费用达到3.15亿元,占总成本26.20%。
另一方面,千禾味业还在积极拓展产能。2020年11月,千禾味业计划扩建年产36万吨调味品生产线,拟调整为年产60万吨调味品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为12.6亿元,将于2024年12月完成。项目扩建完成后,千禾味业调味品产能将提升至约110万吨/年。
“对千禾味业来说,扩产是一把双刃剑。”朱丹蓬表示,虽然扩产可以降低企业的整体运营成本,但若后期销售成绩以及工厂开工率出现问题,许多隐藏成本就会增加。
来源: 时代周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千禾味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