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到了2020年,三只松鼠全年营业收入仅录得97.94亿元,较2019年下降了3.72%,这也是其成立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下滑的情况。
虽然进入2021年,其营收压力有小幅的缓解。但2021年第三季度,三只松鼠营业收入18.09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8.59%,由此拖累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出现2.23%的下降。
这是因为,零食产品门槛并不高,无论是产品还是门槛,同质化相当严重。为保住现有市场,三只松鼠、来伊份、良品铺子们只有不停互相杀价。
此外,之前与三只松鼠同行的打股东,也开始逐渐撤离远去。公司大股东IDG资本自2020年7月8日起接连减持,至9月已至少套现11.86亿元。
在今年9月30日,三只松鼠又披露了IDG更多的减持计划,预计其在未来6个月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2406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6.00%。
进入模式转型阵痛期
众所周知,成立于2012年的三只松鼠可谓是意气风发,凭着踩准“电商风口”,短短七年就登录了资本市场。从网红零食第一股到现如今备受外界的质疑,三只松鼠的网红滤镜也正逐渐消退。
三只松鼠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就有如此的成就,与其独特的C2M生产模式不无关系。这种模式的一端连接消费者,另一端则连接着众多代工厂,与名创优品、小米有品类似的策略,用“轻资产”实现广度覆盖。
三只松鼠只需整合手里代工厂资源,就可以节省不少成本,避免单个企业无效重复投入,保证其快速扩张速度。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轻资产模式来赚快钱还是好使的,可一旦做大,轻就玩不动了。现如今三只松鼠却因食品安全等问题备受质疑,这还是与其经营模式有关。
虽然这种模式与名创优品等营销类似,采用轻资产的类型。但是与之不同的是三只松鼠做的是食品方面,本身有关“食品安全”的方面的问题就较难管控。
而三只松鼠目前SKU高达400多款,涉及300多家供应商。如此多的品种,如何对每款产品、每家供应商生产流程、行为等做到360度无死角监管,这对三只松鼠管理是一个极限挑战。
实际上,代工模式下的三只松鼠早就已经失去了对食品质量品质的控制,这样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三只松鼠收到的投诉如此之多,且食品安全问题不断。
而为解决代工问题,三只松鼠在2019年11月首次提出建设联盟工厂,落地在安徽无为市。根据其最新透露情况来看,公司已于2020年8月正式动工联盟工厂项目,生产车间计划于2021年底前进入试投产。
然而,截止目前三只松鼠仍未脱离代工模式,对质量品质的控制上,始终没有太大提升。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诸如三只松鼠这样的网红品牌,要一直靠营销维持热度,长此以往,底线也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引火烧身。
总得来说,三只松鼠线上销售占比过高、产业链不完整、过度依赖代工厂等是其短板,现如今在营销这个“长板”上出现问题也绝非偶然。
来源:证券之星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三只松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