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内两次被罚,泡泡玛特究竟怎么了?
曾被称作“年轻人的茅台”“潮玩第一股”的泡泡玛特(09992.HK),继长袜盲盒事件后,又因诱骗消费者而再次陷入舆论漩涡。
近日,据信用中国网站披露的行政处罚显示,天津市滨海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天津泡泡玛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予以警告并罚款5万元,原因是其利用虚假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与其进行交易。
据悉,天津泡泡玛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1月,由北京泡泡玛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那么,泡泡玛特是如何利用虚假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与其进行交易?对此,12月22日,时代周报记者询问泡泡玛特相关负责人,对方称暂不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两周前,12月7日,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官网显示,泡泡玛特的一款单双售价79元的长袜盲盒,因实际面料成分含量并未达到其宣传标准,导致虚假宣传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罚款20万元。
半个月内两次被罚,泡泡玛特究竟怎么了?
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是业务与违规之间总是必然关联的,开展业务才会导致违规,但需要明确违规是否与新业务有关联。例如新品类出现的品控问题就必然是和新业务有关。
“另一方面,随着规模的扩大和人员的增加以及新业务的发展,大部分企业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管理问题,显然泡泡玛特也不例外。” 庄帅说。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泡泡玛特动作频频,不断作出新尝试,推出MEGA珍藏系列、做联名、搞周边等,这一系列动作,似乎正在努力撕掉“盲盒”标签。在其2021年半年报中,已经不见“盲盒”二字,通篇提到关键词是“潮玩”。
“不断的改变策略是泡泡玛特的营销手段,长期使用一种营销手段对市场产生的刺激效应会发生递减,这种递减效应会在财报中显现。”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崎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泡泡玛特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必须打破这种“一招鲜”的模式,让资本看到其能够持续增长。
从财报数据看,泡泡玛特的业绩逐渐放缓。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0年,泡泡玛特的营收分别增长225.5%、227.2%和49.3%,2020年呈现断崖式下跌。2021年上半年,泡泡玛特总营收为17.73亿元,同比增116.8%,虽然增幅有所提升,但却并没有恢复到之前的增速水平。
庄帅表示,泡泡玛特售卖的IP产品并非是必需品,并且需要持续的开发能力和内容创新,才能推动销售。“泡泡玛特在新IP开发能力方面有待提升,内容能力也不足,需要做更多的投入。”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也承认,“IP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因此,泡泡玛特也正在增加IP方面的投入。2021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泡泡玛特的设计及授权费由2020年上半年的2650万元增加到2021年上半年的6400万元。
如今,泡泡玛特内部成立了设计师团队PDC (Pop Design Center),推出小甜豆、MINICO、牙龈怪等IP,今年上半年PDC推出的所有原创IP产品,销售额整体超过了1亿元。然而,与今年上半年凭借一己之力创造出2.039亿元销售额的Molly来说,内部团队自主研发IP势头仍然较弱。
但从市场上来看,随着52TOYS、TOPTOY、B站等众多玩家入局,盲盒、潮玩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这无疑考验着泡泡玛特持续的“能力”和“速度”。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潮玩的代表性企业中,泡泡玛特的市场占有率最高,达到10.97%,而布局零售渠道的晨光文具(即九木杂物社)和布局IP运营的奥飞娱乐,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44%和2.34%。
综合来看,中国潮玩行业仍处于市场初期,市场集中度较低,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市场份额还有很大的空白空间等待企业的挖掘和占有。
这也意味着,当盲盒的形式不再仅是泡泡玛特所独有时,惊喜感也会逐渐下降,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种“可有可无”的感觉似乎越来越难打动他们。
在撕掉“盲盒”标签的道路上,泡泡玛特开始积极“花钱”拓展业务。其投资涵盖了次元电子品、动漫创作、三坑圈等。今年8月,北京泡泡玛特乐园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业务范围涵盖城市公园管理、游乐园、游艺活动等。
“据我所知,当前泡泡玛特的乐园业务并没有较大举动,基本上就没有真正的去做。”周鸣崎表示,乐园是所有旅游项目中最复杂的业务,并不是单纯用IP就能做成。比如方特乐园是先做技术和设备起家的,迪士尼背后则有强大的IP故事沉淀,如此才更加有吸引力。对于泡泡玛特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 时代周报 穆瑀宸
搜索更多: 泡泡玛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