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辣条品牌卫龙再次提交上市申请书并通过港交所聆讯。若上市成功,卫龙将成为“辣条第一股”。
作为辣条行业的头部品牌,卫龙已连续3年增长,2021年上半年收益达23亿元。但业绩背后也存隐忧:在产品上,卫龙主要依赖辣条这个单一品类;渠道上,主要依靠线下和经销商,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也对卫龙产生着冲击;食品安全方面,卫龙存在短板。面对这些问题,即将上市的卫龙该如何解决,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两次提交招股书
11月14日,港交所发布消息称,卫龙通过聆讯,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瑞银集团为联席保荐人。这意味着卫龙距离登陆港股资本市场,成为“辣条第一股”又近一步。
企业官网显示,卫龙创始人刘卫平兄弟于2001年在漯河开始辣条生产,2004年9月,成立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平平食品”),主营辣条产品的生产、销售。2014年7月,漯河市卫龙商贸有限公司(简称“卫龙商贸”)成立,由刘卫平任董事长。天眼查信息显示,包含平平食品在内、卫龙商贸目前拥有10余家全资子公司,分布于河南、上海等地。
卫龙近年业绩稳步增长。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卫龙的总收益分别为27.52亿元、33.85亿元、41.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2.4%。净利润分别为4.76亿元、6.58亿元、8.19亿元,其中,2020年净利润率为19.9%,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这一数据高于2020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约10%的平均净利润率。
不俗的业绩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据报道,卫龙在今年5月8日进行了首次融资,金额达5.9亿美元,由CPE源峰(中信产业基金)和高瓴领投,红杉中国、腾讯、云锋基金跟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已不是卫龙首次提交招股书。今年5月12日,卫龙就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按照港交所主板上市规则,申请企业递表时间超过6个月未获批,其招股书就自动失效。卫龙在失效前的最后一天(11月12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仅时隔一天,其招股书便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对此,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卫龙没有在前次招股书有效期内完成上市流程,可能和其申报期内的业绩表现以及估值等方面的考虑有关。
面临渠道单一、竞争加剧等问题
卫龙的辣条生意虽然火爆,但也面临着产品结构、销售渠道单一、市场竞争加剧等方面的问题。
从财报来看,辣条产品是卫龙的营收主力。2018年-2020年,卫龙调味面制品所得收益占总收益的比例分别为78.6%、73.1%、65.3%。对此,沈萌称,卫龙在辣条之外对其他新领域涉足较少,这加剧了市场对其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的担忧。
在销售方面,卫龙还存在过度依赖线下及经销商渠道的问题。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卫龙线下渠道分别实现收益25.19亿元、31.34亿元、37.39亿元,分别占总收益的91.6%、92.6%、90.7%。在经销商方面,截至2021年6月底,卫龙与2150名经销商合作,覆盖超过62.5万个零售终端,其中80%的零售终端位于低线城市。卫龙在招股书中称,经销商减少、延误、取消订单、选择或增加销售竞品、未能与现有经销商续约等均有可能导致其收入波动或减少,甚至对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也是卫龙面临的问题。辣条行业的准入门槛并不高,不少食品企业纷纷布局。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16日,我国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调味面制品、辣条”,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辣条相关企业超过2500家,约7成相关企业的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内。仅2021年,新增辣条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240家。
除麻辣王子等同行业竞争企业不断崛起外,一些休闲食品企业也看中了辣条这一赛道。2017年,三只松鼠推出了“约辣”系列辣条产品,7个月实现销量480万份;良品铺子和盐津铺子也分别在2018年、2019年推出辣条系列产品;2021年7月中旬,洽洽食品申请注册“内卷辣条”商标,欲布局辣条品类。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卫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