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鞋圈人士属于第二类,他们对球鞋有热爱,对球鞋的二级市场交易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判断,不会过分跟风,也不会恶意炒作。今年4月,当李宁的韦德之道涨到5万元时,她并没有跟风参与,而是判断背后或有炒作推手。那么如何去判断一款鞋被热炒,是有支撑点还是虚晃一枪?一位球鞋收藏爱好者向经济观察网记者介绍,一款鞋子是否值得被“炒”,需具备一定条件:第一,设计经典、材质用料诚意,没有硬伤;第二,有文化、有故事、有噱头。
还有一类人群则被看作是有恶意炒作之嫌,例如单纯的鞋贩子,哪款鞋热,就去做哪款鞋的生意,又或者掌握了一定的消息源,比如提前获悉某位明星可能会去穿某款鞋,后期可借助粉丝的力量,把鞋价抬高。
饥饿营销与恶意炒作
球鞋价格被抬高,其底层的逻辑是稀缺。究其根源,人们把矛头指向了品牌商,认为这是商家套路下的稀缺。例如,品牌商们会在发售限量款或者明星联名款时,通常会采用预约排队、抽签购买等方式售卖,“稀缺难买”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烘托了出来。
今年4月李宁的“天价鞋”出现时,有市场声音认为这是品牌商故意为之。对此,李宁方面也回应称,从李宁品牌的角度考虑,公司并也不想与炒鞋圈有任何关联,“我们更希望将鞋卖给真正有需要的人,而不希望有人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而买李宁鞋。”
在一些鞋圈人士看来,物以稀为贵,品牌商的“饥饿营销”也无可厚非。但更多时“恶意炒作”的情况让“炒鞋”有了更大的风险。
上述鞋圈人士举例,“可能我是个鞋贩,你也是个鞋贩,我卖了你又收进去了,然后你又卖出去,结果第三个人买的,他还是一个鞋贩子。这个鞋转来转去,最后没有人穿的,其实它就是在操控这个价格而已。”
操控价格也有几种方式,以上提到的提前获取消息是一类。还有一类为专业的“炒鞋客”会通过抢鞋软件抢到热门款,又或者在市场低价时集中入手,再之后便可以在二级市场操控价格了。
至于平台方的问题,根据中央电视台此前报道,“炒鞋”有证券化的趋势,有些平台上第三方支付机构还为买家提供分期付款等服务,也有博主像荐股一样在买家提供荐鞋的服务。早在201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就曾发布题为《警惕“炒鞋”热潮,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明确提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实为击鼓传花式的资本游戏,提醒各机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此类风险。
目前从得物两次对天价“炒鞋”的回应声明看,“李宁韦德之道4全明星银白款”“AJ1闪电倒钩三方联名款”均为平台卖家个人设定。处理结果均为“商品下架”。此外,得物APP还表示,平台不参与定价。
来源:经济观察网 记者 阿茹汗 谢楚楚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得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