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国元国际对呷哺呷哺下调评级至“持有”, 下调目标价至11港元。该机构在相关报告中称,2021年预期凑凑新开门店70家,截至目前仅开出4家门店。呷哺呷哺品牌的品牌扩张速度预计也将会放缓。此外,短期内呷哺呷哺出现重大人事变动,经营前景较不明朗。
呷哺呷哺相关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股价波动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并不是因为人事变动导致。“茅台也有跌的时候,没有永远涨的股票。”这名负责人说。
除了呷哺呷哺,海底捞、九毛九等港股餐饮股近四个月来“一片绿”。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表示,除了疫情打击、业绩不及预期,这些公司过去估值虚高,“跌一跌也正常”。
截至6月8日,海底捞拥有2178亿元港币的市值,是呷哺呷哺的23倍,但是它也未能在疫情中幸免。2020年,海底捞全年营收286.1亿元,低于市场预估的294.7亿元,同比增长7.8%;全年净利润3.09亿元,远低于市场预估的7.025亿元,同比下降86.8%。2020年海底捞翻台率为3.5次/天,较2019年下降27.1%。
王可认为,目前随着新生代人群成为消费主力,火锅不会如过去那样受到火热追捧,“这个赛道已经过了大规模连锁经营的红利期,未来很难再出现千家连锁店了。呷哺的股价还可能再跌,最终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火锅赛道已经“凉凉”。标普全球评级、高盛等仍然看好海底捞和呷哺的发展;张振纬离开凑凑之后,独立创业的项目依然是火锅。据搜狐财经报道,该项目已获红杉资本超1亿元投资。
企业如何走出低谷,首先在于低谷时期如何留住人才。5月20日,海底捞发布上市以来首个股权奖励计划,公司拿出1.59亿股份,授予1500多名员工、多名顾问、部分家族长及店经理、部分关键业务和技术骨干,以及17名董事和最高行政人员。如果按照6月11日的收盘价44港元计算,1.59亿股的价值相当于63.28亿港币。
相比之下,呷哺呷哺公司一直没有推出明确的激励机制。“整个呷哺呷哺集团的股权和期权激励一直没有落实,凑凑团队也面临这个问题。张振纬在呷哺的待遇只相当于海底捞的区域经理。”陈鑫说。
5月21日,贺光启宣布亲自下场后接受了媒体采访,提到未来要做的几件事,其中包括建立员工薪酬激励机制,员工所得与贡献直接挂钩,提升员工薪资在市场的竞争力;加速推动内部加盟体系,开放获利分红予门店店长及区域长。
此外,他还表示,将全面整合集团资源,包括管理、研发、IT、招聘、品牌会员系统等方面,以最大化利用资源,促进各子品牌的协同发展;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人员专业的培养、内部晋升管道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
6月初,高盛发布研究报告,予呷哺呷哺“买入”评级,维持目标价18港元,由于估值吸引以及来自旗下品牌“凑凑”的收入贡献及门店优化、品牌重组等因素,看好公司销售水平的复苏前景。
上海正见品牌管理顾问公司CEO崔洪波则认为,餐饮集团只专注于一个垂直赛道,可能对自身发展造成局限。“呷哺呷哺公司就是不断在布局高中低端各个层次的火锅,但是这个品类的增长红利期结束之后,它的增长空间有限。”他对《财经》记者说:“九毛九和西贝的做法都是不断进入新的品类,比如九毛九西北菜发家,然后推出太二做酸菜鱼、太二前传是川菜;西贝之后的副牌,并不是围绕高端西北菜和低端西北菜来做;海底捞则去做调味料,挖掘宅经济。思路都比呷哺呷哺清晰。”
截至发稿,呷哺呷哺集团董事长贺光启、凑凑前CEO张振纬、呷哺呷哺前CEO赵怡均没有接受《财经》记者的采访。
来源:财经记者 杨立赟 实习生 夏雪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呷哺呷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