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餐饮火锅界巨头之一的海底捞,受疫情的影响也是首当其冲。3月1日晚间,海底捞发布盈利警告,2020年全年净利润下降90%。
上市和疫情带给了海底捞诸多变化,在涨价和插队风波后,遍布的摄像头和牛肉粒变素让用户体验再度下降,市场关心海底捞所面临的经营压力和下一步发展。
净利润下降90%
根据盈利警告,截至2020年12月31日,海底捞年度净利润同比下降90%。以2019年净利润23.47亿元计算,2020年海底捞净利润约2.35亿元,减少约21亿元。
回看中报,海底捞2020年上半年亏损9.65亿元,依照全年2.35亿元计算,海底捞下半年净利润约12亿元,但对比2019年下半年14.34亿元的净利,仍有下滑。
海底捞认为净利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新冠疫情对消费场所实施的限制影响,二是因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波动而出现净汇兑损失约2.35亿元,其中绝大数为未实现的汇兑损失。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净汇兑损失仍不得而知。
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亏。尽管如此,海底捞仍在快速扩张。仅上半年新开业门店就达173家,全球门店网络增至935家,增长近乎每天一店的速度。截止2020年底,海底捞餐厅总数1250家,全年新增门店500多家。
受疫情影响,海底捞2020年1月底内地700多家门店全面停业,时间长达46天。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底捞六个月的人工成本从2019年同期的36.52亿元上升至40.74亿元,按此计算,2020年上半年公司每天需支付员工成本约2263万元,平均单店每天营收约9.26万元。由于业务扩张和人员的增加,公司的人员成本急剧上升。加上租金及损失的店面营业额,停业期间损失巨大。
(数据来源:海底捞2020年中期报告)
数据显示,2019年海底捞餐厅经营收入占比96%,外卖业务收入不足2%。公司业务较多依赖线下堂食。而从2020年4月中旬内地门店逐渐恢复营业后,餐厅的平均翻台率由2019年同期的4.8次/天降至3.3次/天。
经营变化屡陷争议
疫情后的海底捞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有些争议造成的落差甚至是美好的服务也难挽回。
2020年4月,海底捞中国内地门店的菜品涨价6%,有顾客晒出菜单,米饭7元一碗,血旺半份从16元涨到23元,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人均220+,消费者反应激烈,表示不满,随后海底捞称涨价是公司管理层的错误决策,菜品价格恢复至停业前的标准。
(海底捞致歉信)
2020年10月15日,中消协发布《“十一”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海底捞被点名可花钱买号缩短排队时间,一度让其陷入信任危机。
关于此事后续,海底捞向《今日财富》表示,正在不断通过技术优化、完善排号规则、强化培训门店员工识别真伪排号信息等举措全方位维护用餐秩序。亦将继续与第三方网络平台、相关部门联手,打击此类违规行为,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共建公平有序的消费环境。
此外,海底捞表示网络上出现的违规售卖海底捞门店等位号码的情况为虚假排号信息,属于严重违规行为,再次提醒广大顾客不要购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备受争议的还有近期被曝出的在包间内安装摄像头。《今日财富》发现,海底捞部分门店的摄像头布置较为密集,而相对私密的包间也安装了摄像头,令消费者不适。
对此,海底捞向《今日财富》解释,包间设备是希望能够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用餐安全。凡是安装设备的门店包间,都会设置提示标识告知顾客,设备也是安装于醒目位置。
而对录像内容涉及顾客隐私的问题,海底捞称会严格保护顾客隐私,通过内部管理制度、技术手段强化权限管控,不会滥用,同时公司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如有违反的地方,也将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与此同时,海底捞小料台上的多年网红产品牛肉粒也被一种叫做“味伴侣”的大豆制品所代替。海底捞向《今日财富》表示,小料台将不断迭新,味伴侣是推出的首款全新植物蛋白产品,作为小料台配料,供消费者搭配食用。而目前上海31家门店将味伴侣作为小料新品试点,也希望以小料台供应的方式,引导消费者对植物蛋白产品有更多了解和尝试。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海底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