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来,趣店已经无法再经受住更多的新尝试。也许停下来仔细思考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转型并非是单纯获得成功的手段,而基于传统模式上做出改变可能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今年以来,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信息量不少。助贷、金融科技成为了互金平台的主流业务模式;P2P走向“清零模式”,即将散场;背靠平安集团的陆金所赴美上市。在今年行业整体不紧气的情况下,此前上市的互金公司在业绩层面也出现明显的分化。
12月14日美股盘前,趣店公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的业绩报告。营收和净利润均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延续前两季度的颓势。财报发布当日,股价为1.25美元,收跌6.02%。截至发稿时,趣店股价为1.27美元,市值来到3.22亿美元。
(图源:雪球)
回顾趣店的过去,在2017年就成为国内第三家敲钟上市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早期市值一度超过100亿美元,迎来其“高光时刻”。但如今的趣店,市值为3.22亿美元,3年的时间市值大缩水,这不免令人唏嘘。思考趣店为何有着如此巨大的变化,一些答案可能就藏在财报之中。
业绩较上市时反差明显,背后是趣店“磕绊摔跤”的转型路
趣店在未上市前,因监管等原因暂停了校园业务,随后开始将精力投入在非信用卡人群的消费金融服务。这次业务调整后,趣店依然得到了多家资本的青睐,不久便在纽交所上市。
当时市值一度超过百亿美元,同年第三季度的营收为14.51亿元。而现在的趣店与2017年的风光无限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今年三季度的营收为8.49亿元,而市值仅为个位数。
在这三年中,趣店季度营收的增长经历了放缓、缩水,甚至是腰斩。究其原因,其实与自身核心金融业务的衰落有关。
数据层面上,本季度的融资收入为4.87亿元,同比减少38.9%;而贷款便利化收入及其他相关收入为1.77亿元,同比减少69.6%。回到17年同一季度,当时融资收入为
这些与早期业务相关的数据都出现了明显下滑的迹象。
而这些的背后,其实是互联网金融潮逐渐退去,政策监管也在日渐趋严。如果说监管方面的影响是主要原因,那么与蚂蚁金服断开合作以及股东们纷纷套现离场,则给了趣店一拳重击。
未上市前,趣店通过支付宝这一渠道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又依靠蚂蚁金服相对优质的客户群体,让其现金分期业务顺利开展。而失去蚂蚁的流量支持后,这样的优势已不复存在。
而且,蚂蚁之前作为趣店的重要战略合作方,上市时持有12.82%的股份,最终还是清仓了趣店股票。
这并不是个例,曾经持股19.7%的第二大股东昆仑万维在上市后的近两年里,也在不断减持。股东们选择落袋为安,并未打算藏起陪伴趣店成长,这无疑加重了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前景的忧虑。
上市三年以来,趣店一直在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期间转型尝试过的大白汽车和趣学习反响平平,而今年初又将精力投入到奢侈品电商这一方向,并且投资了另一家奢侈品电商寺库。
财报显示,今年三季度开放平台上的交易量下降了29.9%;而销售收入为1.3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355亿元仅增长了2.58%。趣店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万里目电商平台的收入增长与大白汽车业务的收入减少相互抵消。
从数据层面上看,目前其拓展的新业务整体上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正因如此,趣店的市值一跌再跌,可能已难以回到曾经的风光无限。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趣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