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之后,监管更加重视推动金融机构加强便捷信贷服务,这不仅是一些地方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更成为了监管赋能实体经济的抓手。便捷信贷服务的背后,不是降低信贷风控标准,而是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技术,拓宽金融的服务边界和效率。特别是在疫情时期,大量实体企业急需资金支持,但是利用传统金融手段无法提供服务。一些金融科技公司联合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不见面的便捷化信贷服务,很好的为实体经济输送大量新鲜血液,救活了大量中小企业,也解决了个人消费者的短暂资金需求。金融科技公司的便捷化信贷服务,在经济复苏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由于资金、人才和技术基础的差异,以及体制僵化、内部管理人员对金融科技的认识及支持不足,导致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数字鸿沟逐渐显露,差距越来越大。对于部分中小金融机构而言,如何紧跟时代、加速转型,成为目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便捷信贷服务背后的数字化提速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公布了《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更加便利、更加优惠”、“鼓励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建立风险定价和管控模型,优化再造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发放流程和模式,推行线上服务、‘不见面’审批等便捷信贷服务。”
倡导便捷信贷服务,让企业能够更快地享受更好的信贷服务,是监管推动金融科技落地的初衷。受新冠疫情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被进一步加速,早在疫情后复工复产的艰难时刻,监管就开始推进通过金融科技便捷中小微企业融资。
浙江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包祖明就曾表示,这次疫情带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金融科技的重要性,发展线上金融是“危”中之“机”。原来线下至少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贷前调查,客户经理依托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仅需几分钟即可实现,无需实地走访。
正是看到了金融科技带来的便捷信贷服务的显著成效,今年九月,总理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在金融政策方面,要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更加便利、更加优惠”,并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普惠金融上,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切实解决‘首贷难’、‘续贷难’等问题。”
加强金融科技建设,不是应对疫情期间的救市之举,而是监管的长期战略。作为对未来5年乃至15年的战略规划,今年11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要“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
由此可见,金融科技的普及和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分化的金融机构,鸿沟如何填平?
金融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不仅是监管的要求,更是行业的共识。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巴曙松撰文指出,银行业作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更需要与金融科技紧密结合,融入新的业务场景,加速完成数字化转型,提升“无接触金融”服务能力。
但是,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技术差异非常之大,当头部金融机构已经一骑绝尘时,很多中小金融机构依旧望尘莫及。
2020年上市银行的半年报就透露了很多信息。工行称会“持续推进智慧银行信息系统(ECOS)建设”。截至6月末,建行的科技人员总人数接近1.1万人,占集团人数的近3%;农行也制定了《信息科技近期发展规划(2020-2021年)》,确保人员、资金和研究力度;邮储银行上半年的信息科技投入也超过5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3.53%。
相比大银行的精兵强将和一掷千金,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可谓捉襟见肘。
正如郑州银行行长申学清总结,城商行在金融科技转型中面临三大难题——认知不够统一,理念相对落后,人才、技术储备略显不足。缩小金融机构之间的数字鸿沟,除了监管督促、自身重视,还急需寻求外援支持。
对于一些自身实力不足的金融机构,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借助金融科技公司的力量完成数字化转型是唯一的机会。正如申学清所说,“城商行可结合业务创新转型需要选择技术转让、委托研发、联合攻关、共建研发基地、发起成立或加入行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合作形式,快速获取相对技术优势,强力赋能业务的创新转型。”
中腾信作为行业资深的金融科技服务商,深耕金融科技领域,早早地开始了对科技创新的不懈探索,并拥有专业的科技团队,已在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生物识别、知识图谱等方面均已实现成功的落地应用,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科技赋能金融机构转型的全新加速器。
未来,中腾信仍将积极响应监管政策为便捷信贷服务,同时进一步努力探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实现技术创新,为金融机构赋能。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