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是,海王生物近三年来的业绩表现均出现增收不增利局面。2017年至2019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49.40亿元、383.81亿元、414.9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3.30%、53.90%、8.11%;净利润分别为6.36亿元、4.15亿元、2.4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52.10%、-34.84%、-41.89%,净利润与营收均连续三年呈现回落迹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海王生物应收账款达173.71亿元,占当期营收的97.23%,占当期总资产的43.33%;货币资金仅有68.37亿元,但其短期借款达100.2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达12.66亿元。
因此,对其资金承压的现象,不少海王生物的投资者表达出一定程度的担忧。针对后续公司将如何缓解现金流压力,以及优化财务结构等事宜,海王生物表示,“公司自2019年起,已经通过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清理低效业务,加速资金回流,经营净现金流实现了大幅提高;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支出方面,公司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控制费用支出;另外公司拟通过非公开发行股份融资25亿元,进一步优化财务结构。”
大举扩张“后遗症”待解
近几年,大肆扩张为海王生物带来诸多“后遗症”。2019年3月20日,海王生物公告称,拟公开发行总规模不超过10亿元(含10亿元)的公司债券,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营运资金或偿还公司债务。2019年6月25日,海王生物披露,拟定增募资25亿元,其中10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1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过去一年多来的频繁定增,似乎与该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间斥重资60.49亿元收购的78家公司有着紧密关联。
据资料显示,这些主要为收购兼并医药商业流通项目,其中,2018年对赌标的公司未达成对赌营业收入或经营性净利润目标的共 24 家,商誉减值2.6亿元,同时公司不断扩张,应收账款已激增到189.53亿元,今年虽有小幅减少但也高达约174亿元。
对大肆扩张为海王生物带来的诸多后果,关注医药行业的观察人士对《投资者网》表示,前几年海王生物的大力扩张一部分是受到政策和行业环境的影响。随着“两票制”(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等行业政策的颁布实行,医药流通行业的竞争格局开始发生一些变化,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为拓展医药流通方面的业务,并促进业绩持续增长,海王生物开始尝试内生式发展和外延式并购的方式来稳固自身的行业地位。但如今,从已收购企业的经营表现与海王生物的业绩、现金流表现来看,目前在经营与偿还债款两方面,海王生物都承受一定的压力。由此,其后续业绩是否能够得到不断提振,则有待观察。(来源:投资者网)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海王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