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3日,北京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谨慎选择教育培训机构的消费警示。其中,点名公示了4家投诉数量较大的教育培训机构名单,中公教育就在其中(见图)。
黑猫投诉平台上,键入“中公教育”后查看搜索结果,中公教育投诉量1576起,大部分与“退费难”有关,另外,还有一部分投诉涉及“虚假宣传”,情况包括“试听课是否计费前后说法不一致”、“上课地点变更”等。有一名用户提道,“专升本寄宿制说的是在济南章丘上学,在开学报道的前几天招生老师就突然给我说因疫情原因先上潍坊上一个月,一个月之后就回来,到月底再问招生老师,又成时间不确定了。”
用户申请退费的原因则主要有考试延期,以及师资和教学质量等。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一位在春节期间参加过中公教育2万元协议班的考生表示,受到疫情影响,自己报名的线下协议班反复改变上课形式,“行政效率低,流程混乱,发生问题就开始踢皮球”。另外,动辄好几万的培训费对于工薪阶层来讲,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在考试具体日期一再延期之下,选择“先退费后再看情况报班”的不在少数。
上千条退费难的投诉,是否说明中公教育账上资金紧张?
“百亿投资理财”钱从哪儿来?
中公教育因2018年、2019年“清仓式分红”收到过深交所问询函,被问及是否会造成流动资金短缺,据财报,2018年、2019年度现金分红金额分别高达14.19亿、14.80亿,占当期归母净利润的123%、82%,占当期可供分配利润的99%、97%。
中公教育在4月8日的回复函中称,“公司以预收学费的方式开展业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情况较好。”然而“不过包退”的协议班因退费延期、退费困难频遭点名和投诉,似乎又与现金流情况较好的说法相悖。
而这种现象背后,是中公教育投入上百亿用于“投资理财”。据财报,中公教育2018年投资支出171亿,2019年投资支出270亿,2020年上半年为179.7亿,逐年上升。
根据中公教育历年经营现金流和投资现金流的对比图不难发现,其投资支出远超经营收入(见表2)。

有培训行业从业人员向《投资者网》提道,“一般情况下,考生会提前半年到一年就开始准备,假设考生在考前5个月报名备考,加上等待笔试1-2个月,退款周期1-2个月,那么未通过考试的协议班学员缴纳的报名费,会作为预收款,在中公教育的账面上停留至少7个月。这为其投资理财准备了相当大的空间”。因此,有不少用户在投诉平台上质疑,学员预付的学费被中公教育用来投资理财,账上现金被占用,因此退费一拖再拖。
截至9月30日,中公教育股价收于32.63元,总市值2012亿。作为一个市值2000亿的教育机构,一边大举投资理财,一边“清仓式分红”,却因“不过包退”的协议班退费难频遭投诉和点名。
随着十一假期结束,培训市场招录逐渐回暖,中公教育如何完成下半年13亿的扣非净利润?而比业绩对赌更为迫切的,是“公考第一股”如何维持自己的品牌声誉,《投资者网》将持续关注。(来源:投资者网)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中公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