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分红
半年来新增短期借款10亿余元,不由让人有一种借钱也要分红的感觉。
高额的分红是中公近年来亮丽的标签,公司近三年来现金股利从未中断且配发比例较高,但与此同时高额的分红也基本吃空了公司的资本积累。
当然,公司盈利分红也是本分,而且分红对于投资人来说也总是喜闻乐见,但对公司来说,高额的分红会将会透支公司发展的资本储备。换言之,股东收益和公司发展实质上是一对矛盾,他们处在天平的两端维持着此消彼长的微妙状态,而中公的疑点之一也就在于此。
公司层面,从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中公教育累计分红四次,基本掏空了公司的资本积累。但从上半年财报来看,负债提高了近1倍,剔除掉来源于收入的合同负债部分总负债也有近30%的增幅,半年来新增短期借款10亿余元,不由让人有一种借钱也要分红的感觉。
股东层面,除去中信等机构投资者外,鲁忠芳(实控人)、李永新、王振东三人合计持股45亿股左右,占总股比达75%以上,但三人所持股份中可流通股占比却不足10%,大部分持股是在2021年-2022年解禁的限售股。
同时,根据公开信息查询,三位股东所持股份均在近2年内有多次质押发生,其中数量最大的一笔是实控人鲁忠芳质押于华泰证券的4亿股,占到其所持股权的15%。
分红和转让是股东获利退出的唯二手段,考虑到高度集中的持股比例和限售期因素,中公频繁的分红真相好像就稍有眉目了。
虽然并不能以股东缺钱与否来对公司的好坏做出判断,但频繁的质押势必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考虑到行业并不存在爆发式增长的市场基础,中公教育目前116倍有余的静态市盈率相比同行业平均60倍的市盈率仍然有些过高。公司最近的限售股解禁时间在2021年2月,中公100余倍的市盈率如果持续保持,届时可能会有较大的抛售压力。
半年报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项目是21亿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过往“炒股”的上市企业并不算少,其中不乏做得较好的公司,例如温氏股份(300498),其在过去数年中通过股权投资、二级市场买卖等方式获益匪浅。但2018年市场行情的整体下滑也令温氏股份吃尽苦头,列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均不足以形成控制和重大影响,中公的“炒股”动作暂且不论是否源于碰到了市场天花板导致现金无处可花,仅仅是隐含的市场风险就足以引起投资者的重视。
来源:英才杂志 陶冶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中公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