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美妆集合店,曾被视为商场的“流量收割机”,有屈臣氏的地方,商场的生意都不会差。然而最近几年,由于线上销售的崛起、线下竞争对手的不断涌现,以及新一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屈臣氏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销售额一年不如一年。面对来势汹汹的“后浪”,曾经奔涌的“前浪”恐也难逃被“拍”下去的命运。
近日,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公布2020年上半年业绩。数据显示,期内,屈臣氏全球销售额为736.27亿港元,同比下降11%;中国区销售额为88.05亿港元,同比下降30%。从历年财报来看,屈臣氏中国自2016年销售首次录得4%的负增长后,今年上半年的销售业绩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大降幅。长江和记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其保健品及美容产品的影响最大。
疫情对屈臣氏的业绩冲击固然不小,但从近几年美妆市场的变化来看,屈臣氏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1989年,中国内地第一家屈臣氏门店在北京开业,当时美妆品牌的门店覆盖度较低,屈臣氏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口。但近两年,随着彩妆集合店的不断涌现,屈臣氏也暴露出自身的问题。例如品牌老化严重、场景布局陈旧、购物毫无体验感。
有消费者表示,屈臣氏店内所售产品一般电商平台都有销售,并且价格更优惠。“如今国产小众品牌更受年轻人青睐,屈臣氏里的品牌也该换换了。”消费者王小姐表示,品牌老化是一方面,到店的体验感也极差。刚一进到店里,导购员就会跟上来,推荐他们的产品,还要求办会员卡,完全没有自己选购的时间。
和屈臣氏不同,一些新兴彩妆集合店更懂得如何讨好年轻人。一方面,它们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喜好,去打造适合他们的线下体验场景。如THE COLORIST的美妆蛋彩虹墙和指甲油墙就是其店内“招牌”,慕名而来的消费者很多。这面墙一度成为网红打卡地,为品牌赚足人气。
另一方面,在产品和品牌的迭代方面,新兴彩妆集合店会通过数字化运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进而迅速地更换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新鲜感。
与“前浪”屈臣氏相比,“后浪”虽然有其过人之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新兴美妆集合店不断开店扩张,但也只是靠规模化扩张摊薄成本,看上去势头猛,其实仍未实现盈利。此外,随着消费需求的增加及资本的不断注入,美妆零售新品牌层出不穷。并且场景的打造、品牌的布局也都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严重。
“前浪”屈臣氏日子不好过,“后浪”也不如看上去那般美好。但在巨大的美妆市场,终将会有玩家获利。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美妆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未来发展前景报告》显示,到2022年中国美妆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并预测在2023年中国美妆行业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490亿元左右,美妆行业发展前景巨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做好美妆集合店,关键是要形成真正的核心壁垒,抓住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市场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和革新。面对来势汹汹的“后浪”,前浪“屈臣氏”也并没有放弃,最近两年一直在尝试转型新零售。在“前浪”与“后浪”的市场争夺战中,谁能笑到最后?中国商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来源: 中国商报 陈晴
搜索更多: 屈臣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