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工厂,却因疯狂卖“贴牌”而四处可见,作为A股上市公司,南极电商(002127.SZ)是一个褒贬不一的存在。
近期,其旗下“南极人”品牌产品又被市场监管部门点名了。
7月6日,商标为“南极人”的彩棉和服三件套、婴幼儿内衣被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了存在绳带不合格的问题,商标授权人为南极人(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7月9日,就产品质量管理和品牌授权程序等问题,时代周报记者致电南极电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暂不方便接受采访,将联系相关负责人员对采访问题进行回复,截至发稿记者尚未收到回复。
屡曝质量问题背后,南极电商却有着异常亮眼的业绩。
2019年度,南极电商实现营业收入39.07亿元,同比增长16.52%;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2.06亿元,同比增长36.06%。
其中,品牌综合服务业务毛利率高达93.36%,营收增长37.89%。加上经销商品牌授权业务,南极电商的贴牌业务营收高达13.05亿元。
从股价上看,数月来,南极电商始终处于上扬状态。据Wind数据显示,自4月1日至7月10日的67日内,南极电商股价涨幅达106.59%。
持续增长的业绩、一片飘红的股价,与之鲜明对比的却是屡曝质量问题的贴牌商品,南极电商一本万利的生意还能赢多久?
一门“赚钱的生意”
“假设随便一家本地工厂生产的保暖内衣成本为15元,在网上卖29元都困难,贴了南极人的吊牌,就可以卖到59元。”7月10日,义乌一名熟悉贴牌操作的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道出了南极电商“品牌综合服务业务”的真相。
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自保暖内衣起家的南极人开启了品牌授权商业模式。这一年,南极人砍掉了所有的生产线和销售端,卖掉经营10多年的所有工厂,只保留“南极人”这个品牌。
自此之后,南极人的品牌授权业务再也没有刹过车,并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南极电商”。
如今,南极电商并不采购和销售相关产品,而是根据公司提供的品牌授权服务,以及产业链服务收取品牌综合服务费和经销商品牌授权费,两者合计相当于GMV(成交总额)的3%―6%。
7月9日,服装行业专家马岗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该模式下,南极电商保持着轻资产模式,把IP分享给合作伙伴来赚钱,“公司能够灵活、专业地从事IP开发和运营策划”。
在此种模式的加持下,南极电商旗下品牌的GMV持续处于暴涨之中。
数据显示,2019年,南极电商在各电商渠道可统计的GMV达305.59 亿元,同比增长48.92%。其中南极人品牌GMV为271.38亿元,同比增长 52.86%。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根据今年5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品牌授权行业发展白皮书》,2019年我国年度授权商品零售额达992亿元,同比增长15.9%。也就是说,仅南极电商一家的授权商品零售额就达到了我国年度该类零售额的30.8%。
南极电商的业绩也因此水涨船高。2017―2019年的三年间,南极电商营收分别为9.86亿元、33.53亿元和39.07亿元,增长率分别为89.22%、240.12%和16.52%。
在该种模式下,南极电商确认的收入规模相对偏小,没有销货成本和库存成本,因此有着极高的毛利率。
据披露,2018年度和2019年度,南极电商的品牌综合服务业毛利率分别是 94.11%和 93.36%,经销商品牌授权业务毛利率率分别是 96.52%和 94.85%。
同样没有自家工厂的海澜之家,2019年度线上销售的毛利率仅为50.79%。
得益于品牌授权业务毛利率的强力拉动,2019年度,南极电商整体毛利率也高达38.50%,净利润高达12.06亿。
据南极电商披露,2019年度,其品牌综合服务业务毛利润由2018年的8.47亿元增加至11.59亿元,增长额为3.12亿元,系公司2019年度净利润增长主要贡献点。
7月11日,纺织服装品牌管理专家、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雄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单纯从赚钱的角度看,南极电商是一门“好生意”。
“在线上流量主导商业模式的当下,南极电商对线上资源进行了极致的整合,并在数年内将一个内衣品牌做成了一个全品类品牌,成功迎合了下沉市场的需求,获得很大的经济收益。” 程伟雄说道。
品牌价值递减
然而,外界普遍认为,南极电商的商业模式缺乏社会责任。
7月10日,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赖阳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该商业模式下,南极电商对经销商和供应商的管控难于上青天。“大范围的授权是很难对品质保障有监控的,价格体系也会很混乱。”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南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