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业绩下滑,海澜之家才意识到加强自主设计的必要性,但依然没有彻底改变,以研发支出最高的2019年为例,服装行业48家公司中,海澜之家研发在营收中占比排名倒数第三
海澜之家股份有限公司(600398.SH,下称“海澜之家”)的昔日盛景已一去不复返。
伴随着回购数额的增加,海澜之家股价已跌至上市以来新低,最新股价徘徊在6元/股左右,今年以来累计下跌逾20%,相比2018年13.6元/股的高位跌去约六成。
在此之前,海澜之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无论是发展细分品牌市场,还是增加研发投入等,都掩盖不了公司主品牌竞争力不再的事实。
“轻资产模式”是否瓦解
“海澜之家是否为了回购故意压低股价?”仍有不少投资者在等待着抄底海澜之家的时机,尽管这看起来遥遥无期。
更加令投资者失望的是,机构成为这场大跌的主要助推力量之一。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海澜之家的基金合计持股数约1200万股,相比三个月前的超6200万股减少约八成。
表面来看,海澜之家是受低迷业绩的冲击。2019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降7%至32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比降7.8%至30.13亿元。
2020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下滑36.8%至38.48亿元,归母净利润下滑75.6%至2.95亿元。
但实际上,藏匿在背后的事实,才更值得警惕。2017年至2019年,公司预收款分别为16.61亿元、13.21亿元、8.16亿元,下滑程度明显;应收账款同样如此,分别为84.7亿元、80.3亿元、77亿元。
这也意味着,海澜之家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开始有了瓦解迹象——这种模式将生产环节外包,门店开设以加盟模式为主,同时“预借”供应商货款和收取加盟商的加盟费,助推规模的快速扩张,这也是为什么海澜之家的预收款与应收款一直居高不下。
当这一模式不再坚挺,公司不仅可能面临竞争力下滑,现金流压力也会愈演愈烈。对应到业绩上,便是自2015年开始,海澜之家的业绩增速不断放缓,从两位数到个位数再到负数递减。
自救策略为何无效
作为应对,海澜之家试图将触角延伸到女装、童装等领域,并跨界到家居市场。2018年,公司先后收购了“男生女生”、“英氏”两个童装品牌,还开设了家居品牌海澜优选生活馆。
发展多品牌的同时,海澜之家将“高端化”提上日程,并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投放。继2018年新开1181家门店后,2019年,海澜之家系列品牌新开门店655家,其中海外门店有56家。
此外,公司承诺从2019年至2023年,每年在二级市场回购7至10亿元公司股票。截至今年4月末,海澜之家2020年年已耗资4.47亿元回购6090.49万股。
然而这一系列声势浩大的举措却未能挽救业绩,投资者也在“用脚投票”。
年报中,海澜之家将之归因于“受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服装产品日益增多等因素的影响,服装行业的增速明显下降”。但事实上,公司在飞速发展之时,消费者就已经对其“款式老化”等问题表达过不满,彼时公司年均研发投入维持在0.3亿元以下。
“主品牌海澜之家是以零售为导向,与供应商联合开发产品的设计模式。公司团队主要负责最关键的开发提案和最终选型环节,非核心的设计打样等业务由供应商的设计团队负责。在该模式下,海澜之家能以较少的研发投入为消费者服务。”海澜之家告诉《投资者网》。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海澜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