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曾说,做生意要记住,手中永远要有一个产品,是天塌下来也能挣钱的。对于福建商人陆正耀来说,旗下的神州租车、神州优车、瑞幸咖啡三块业务目前没有任何一个能为其带来实在的安全感。反过来,每一个板块都因为要实现规模化效应而不断输血。
陆正耀的商业生态体系板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重资产、重投入。
对于轻重资产如何定义,此前陆正耀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称,如果它是固定资产,那么就是重资产。如果是车这类流动资产,买入投入就马上会有产出,变现能力极强的则属于轻资产。
但陆正耀忘了,轻资产的重投入也是个深坑,在达到规模化效应前需要大量资金来填,直到盈亏平衡。
没有人知道陆正耀如何从一个实业家变成一个资本运作高手,过去6年,陆正耀的神州系和瑞幸的步伐越迈越大。
陆正耀的财技
陆正耀旗下板块的崩溃首先是从神州租车开始的。
陆正耀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规模效应通常会有一个临界点,只要达到这个点,就一定会盈利。但何时才能到达规模化效应的拐点,或许他自己也不知道。
不同于滴滴打车的C2C模式,神州租车的自营模式要实现规模化效应,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当年引入联想控股作为战略投资人,主要在于联想能为神州租车带来良好的信用背书,这对于刚起步,希望快速规模化的神州租车而言是难得的。
最近3年,神州租车净利润直线下降。更为糟糕的是,神州租车开始有大批车退出市场。
按照神州租车的公告,公司主要以平均年限法对公司购买的自有车辆计提折旧,其主要租赁车辆按照3年进行折旧。来自公司2019年年报称,神州租车净利润为3100万元,同比减少89.3%,主要由于单车日均收入减少,以及折旧成本大幅增加。
神州租车的短租业务很大一部分需求来源于旅游业,目前部分旅游城市需求疲软。
在神州租车冲刺美股IPO时,就有专家质疑,采用平均年限法的神州租车可能低估了其折旧成本,高估了资产总额和业绩。
7年后,外界的担忧成为了陆正耀的心病。陆正耀希望通过与宝沃汽车的合作以防止神州租车的收益下滑。
2019年3月16日,新三板挂牌公司神州优车复牌,同时宣布以41.1亿元收购长盛兴业(厦门)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持有的北京宝沃汽车有限公司67%股权。
除此之外,神州优车还承担了宝沃汽车应付其少数股东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尚未到期的借款本金46.7亿元。截止到2019年6月30日,神州优车账上现金只有7.58亿元。
宝沃汽车相当于为神州租车旗下的淘汰汽车的剩余价值提供了安全垫,以降低车辆残值下降带来的经营风险。
虽然可以看出陆正耀为了让神州租车实现盈利的用心良苦,但是为了收购宝沃汽车而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此前神州买买车和闪贷分期付款的资金来源尚不清楚,但是为了扩大销售规模,神州系需要不断从外面输血。
或许由于资金紧张,一向注重重模式的陆正耀已悄然调整了神州专车的重投入模式。2018年下半年开始,神州专车逐步从自营司机向优驾(U+)司机转型。这个趋势在2019年上半年变得更为明显,2019年上半年公司在职全职员工为5767人,较年初减少了近四成,其中司机数量下降了46%。
神州优车在最新的公告中称,神州优车已将所持有的神州租车股权全部用于为公司的银行贷款提供质押担保。神州优车资金紧张程度可见一斑。
对于资金极度渴望的神州系来说,新的融资渠道比什么都重要。
2018年4月,有媒体报道称,神州优车正在筹划A股上市。此前有分析师向《中国企业家》指出,如果刚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将影响公司IPO进程。巧合的是,此次神州优车收购宝沃汽车,如果按照2019年1月31日计算,宝沃汽车净资产占神州优车净资产比例为49.06%,正好未超过非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规定的50%的要求。
上市之前,瑞幸咖啡的开店规模几乎是以每个季度翻一倍的速度进行的。据媒体报道,上市前瑞幸咖啡完成了7.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以及12.85亿元的间接融资。在上市后,瑞幸咖啡称将继续补贴和门店扩张。
这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瑞幸咖啡IPO募集的资金为6.59亿美元。而瑞幸咖啡今年1月11日完成增发并发行可转债,以每股发行价42美元,发行1380万股计算,瑞幸咖啡筹集的资金9亿美元,大钲资本从中套现了2.3亿美元。此次发行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未来一般性投入,包括店面扩张,无人零售计划,资本支出。就在增发前2天,瑞幸咖啡曾高调宣布将推出无人咖啡机“瑞即购”和无人售卖机“瑞划算”。
在上述对冲基金人士看来,中短期管理层通常做法是等待下一个季报再接再厉,以坐实估值,而单靠一个季报业绩向好来增发,有掩耳盗铃之嫌。
此前,瑞幸咖啡由于2019年三季报实现了门店运营层面的扭亏为盈,达到1.86亿元,去年同期亏损1.26亿,带动了股价的上涨。瑞幸咖啡股价从当时的27美元左右涨至最高达50.02美元每股,累计涨幅达85%。至今年1月推出增发方案时,42美元发行价远高于IPO发行价17美元。
股权质押或许才是瑞幸咖啡主要的输血方式。来自浑水报告显示,截至1月8日,陆正耀家族将手中持有的瑞幸咖啡股份的49.1%股份进行了质押,质押的股票为61053万股,质押股数超过了IPO和1月增发方案的股数。目前尚不清楚瑞幸咖啡被质押后套现的资金用途。
上述华东地区投行部人士推测,上市后不久,主要的创业创始团队就通过质押,将大部分股份套现,这需要引以为戒。他认为,未来监管层或会在股权质押上要求创始团队和实际控制人披露在体外的投资情况。
不断强调的规模效应,让陆正耀的生态棋局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压力。陆正耀或等不及真正盈利拐点的到来,于是通过高超的财技和跳号,一个看上去完美的盈利“拐点”出现了。
流量生意背后的骗局
瑞幸在2019年三季度实现了“盈利”,导致投资人将目光更多聚焦到瑞幸的商业模式以及门店运营上。
2017年10月,瑞幸在北京银河SOHO开出第一家门店。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号称要用数据技术打破传统咖啡门店原有格局的新玩家,一出现就让业内“开了眼界”。
朋友圈“病毒式”的分享拉新、随处可见的电梯间广告、“碰瓷儿”一样对星巴克的“叫板”与“控诉”,瑞幸近乎是以一种十分“蛮横”的姿态闯入了人们的视野。
但不得不说,瑞幸握在手里的,本身是一副好牌。
相较电商一直难以攻克的生鲜品类,咖啡品类标准化程度极高,且有很强的成瘾性。此外,连锁咖啡门店的产品、制作流程也相对明确简单,供应链条成熟。同时对于中国的即饮咖啡市场,星巴克在进入二十余年后,也的确荒废了线上的运营与数字化的拓展。不偏不倚来看,中国的确缺少可与星巴克分庭抗礼的本土品牌,且瑞幸20元的产品售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空白。
2020年春节期间,曾有近瑞幸人士向《中国企业家》透露,彼时的瑞幸已在上海市场实现了全面盈利。且不说这是否存在“数字游戏”,仅从运营模式与成本来看,瑞幸未来会迎来拐点的可能吗?
回到瑞幸最初的市场定位。2018年5月,瑞幸发表公开信指责星巴克涉嫌垄断,此后,钱治亚与瑞幸咖啡CMO杨飞不同场合下多次表明要“赶超”星巴克,成为中国市场销售杯数与门店数量第一的品牌。如此在定位上的碰瓷儿,也为瑞幸在纳斯达克要讲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但瑞幸与星巴克大有不同,在瑞幸上市后,刘二海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也强调,瑞幸与星巴克从来不是对手。且从本质来看,瑞幸始终是在做一门想要“快速变现”的流量生意。
早前也有星巴克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杂志,尽管星巴克推出外送业务,但星巴克依然以为消费者提供“第三空间”服务为主,也就是说,与主攻线上与外带的瑞幸不同,门店服务依然是星巴克主打的关键。
但瑞幸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它想要寻求流量变现,流量生意的打法就是在市场进行快速扩张,同时用高额补贴抢占用户。但在市场不够成熟、且一线咖啡市场用户或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星巴克捂了二十年也没大热的中国咖啡市场,虽有增速,但增速是否能支撑瑞幸快速扩张的脚步?
也正因如此,瑞幸在2019年7月推出小鹿茶业务。两个月后,该业务正式拆分为加盟门店,主打下沉市场。一直以来,瑞幸成功烧出品牌的关键之一,也在于对代言人的选择。从瑞幸咖啡来看,汤唯、张震身上的高级感和小众文艺感,极度契合咖啡的专业、时尚与职场的感觉,而小鹿茶选择的人气明星刘昊然、肖战,也在年轻群体和广大的低线市场有广泛的受众。
但明星效应之后,更多加盟人员看来,小鹿茶或难以为继。据《涂鸦财经》报道,小鹿茶加盟的前期投入成本在40万至50万,盈利后公司还要抽点。而一般加盟商对于奶茶店的预估投入在10万至20万,不管是产品丰富度还是口感,小鹿茶相比“一点点”、“鹿角巷”等品牌都毫无优势。
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瑞幸推出小鹿茶门店过于急功近利,也不免让人怀疑——瑞幸是否在割加盟商的韭菜?在这样的动机背后,人们又开始聚焦瑞幸咖啡的实际经营情况。
一直以来,钱治亚多次向媒体表示,瑞幸的现金流稳定,且烧钱还会持续。但瑞幸上市的速度以及上市后的诸多策略,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不差钱”的项目。
公开数据表示,截止到2019年12月,瑞幸咖啡的门店数已达到4507家(不包括小鹿茶加盟店),已成为中国门店数量最多的咖啡品牌,此外钱治亚还表示,瑞幸的交易用户数彼时已达到4000万,同比2019年第三季度增长高达1000万。
瑞幸的速度让人咋舌,仔细分析瑞幸一杯咖啡的成本,瑞幸是否可能会在未来实现盈利呢?
2019年5月29日,钱治亚曾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称,瑞幸咖啡单杯成本已经从2018年一季度的28.0元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13.3元。此后《财新》报道称,一杯售价24元的单杯瑞幸咖啡,原材料成本在4~5元,房租成本在1.5~2元,此外人工成本为4~5元,这与钱治亚13.3元的自曝成本相对吻合,但在合作伙伴大会上,钱治亚也未透露瑞幸平摊到每杯咖啡的补贴成本,以及广告投入成本,且在后期瑞幸发布的财务报告也不难发现,这两项成本被单独划分。
“如果瑞幸不再加速烧钱、不再疯狂扩张,能持续保持12元~13元一杯成本价格,或能在后期实现盈利、出现拐点,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市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知《中国企业家》,但他也向记者透露,自己着实看不懂瑞幸上市后的诸多操作,这其中包括小鹿茶的拆分,也包括瑞幸在APP上市超低价电子产品的行为。
“瑞幸可以平台化发展,但脱离咖啡这一品类,就消磨了难得建立起来的品牌力,也在资本市场失去了讲故事的噱头。”上述人士表示。
一个神话的破灭速度比它树立起来的速度更快。正如一位VC投资人所评价的: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王方、张杰为化名)
来源:中国企业家公众号 记者 李碧雯 谢芸子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瑞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