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个大庄家,却在小童三言两语中感到了危机,他说:“如果连擦鞋匠都和我了解的一样多,我就不想继续呆在里面了。”
当时的纽约,大街小巷,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在议论股票。信差、报童、农场主、商户,各个阶层的都想进入这个人人都有钱赚的地方。钱不够了,就不断通过贷款增加股票的杠杆。甚至连股票经纪人都会主动给你借钱。
一片繁荣的背后,是大批精明的投资者默契地聚集在一起,无声并无情地共同收购某一支个股,互相交易以拉抬股票的价格,然后开始在市场上倒货,以获取巨额利润。一起营造了空前绝后的牛市幻影。
1928年,股市在12个月里上涨了50%,而当时股市里已经有90%的钱来自于借贷。连那位给老肯尼擦鞋的小童帕特·博洛尼亚都知道只需要10%的钱,6000美元就可以拥有6万美元的股票。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如果马克思出生在20年代的美国,他一定还会补上一句:如果有百分之九百的的利润, 法律都将为资本改写。
在凯文·柯立芝掌权期间,华尔街的权利不受制衡地持续增长,甚至执政团队都由华尔街的银行家和金融家组成。“一切都很好,经济在成长”、“市场会照料一切,政府的工作就是不要挡路”,这是当时精英分子和政客普遍的论调。
1929年春天赫伯特·胡佛用他的总统就职演讲打消了大家最后一丝疑虑:“我们现在舒适和安全的程度远远高于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老肯尼迪可能这场疯狂盛宴中最先离席的。他凭借资本家的嗅觉闻到了阳光背后的春寒。于是迅速清掉了所有的股票,不但如此,还通过大规模做空赚足了财富。为其家族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老肯尼迪套现后可以不管洪水滔天,但胡佛就没那么幸运了。当时发表就职演讲时他心里就在打鼓,只是他没有勇气去整顿。而这种政治上的怯弱,很快就让他接受到了命运的打脸。
10月,“黑色星期五”拉开了大萧条的序幕。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储蓄一夜蒸发,两周内,蒸发了300亿美元财富。大崩盘之后,民众信心坍塌,纷纷跑到银行去提现。接着,银行破产了,工厂资金链断了,失业人口增加到1500万。情况最糟的时候,一卡车燕麦连一双球鞋都换不了。
没钱没工作,可日子总得过下去,于是美国人学习一些“生活小技巧”来对抗饥饿和寒冷。他们会用5美分买一杯咖啡,再要一杯免费热水,混入柜台上赠送的番茄酱,做成一杯番茄汤。为了抵御寒冬,他们在衬衫下塞满报纸,抵御寒冬。如果鞋子破洞了,他们会将棉花和纸板放在鞋子里挡住。哪怕雪浸入鞋里,鞋钉刺伤脚后跟,他们也得咬着牙变换步态走路。
一夜之间,从繁花似锦到食不果腹。很难想象,那些唱惯了“美国梦”的人,经历了怎样的绝望。
03
警惕资本的残羹剩汤
麦道夫事件和美国大萧条带来的影响深远,但也并非个例。资本市场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当不胜枚举。而这些始作俑者体量都远远超过瑞幸,带来的影响也不可同日而语。
一个安然倒下了,拖累了一批银行,4000多名员工失业,丧失退休金,还牵连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倒闭。
一个世通破产了,众多债权银行有帐难收,亚洲股市牵连动荡,小股民血本无归,世通注入大笔投资的密歇根州养老基金损失约116亿美元。
从表面上来看,是投资者的激进,政客的放任,跟风者的盲目共同酝酿了这些人间悲剧。但其实许多事情早有先兆。
在麦道夫自曝之前,质疑的人也很多,但执拗如马可波罗斯只有一个;安然当年辉煌一时,其实根本没人说得清它到底是怎么赚钱的;世通当年大举并购,用的都是股票,这种“兑水”行为换在平时大都会抛股套现,但由于股市表现卓越,结果反而迎来吹捧性上涨;而美国大萧条之前就更是疯狂,执政党完全明白后果是什么,但就是没人愿意主动踩刹车。
和那些拿着优惠券救市的“民族英雄”一样,谁也不愿正视,自己正在喝资本的残羹剩汤。在他们眼中,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都是不值得注意,除非,这场灾难大到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今天的瑞幸,会不会在明天成为咖啡界的安然,他们是不管的。反正澳大利亚的山火烧不到大兴安岭,哪管它对全球气候有什么影响。
歌德曾经说过,常识是人类的守护神。或许,在免费咖啡面前,常识总显得寡淡无味。
(来源:银杏财经 耳令)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瑞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