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暴风MPS海外投资风波,频繁踩雷多个债券投资、股权质押项目后,曾经的老牌券商大哥光大证券,正与一线券商的差距越拉越远。
如今暴风MPS的风波仍未平息,光大证券内部的人事调整也还在继续。然而,另一场与光大证券相关联的海外收购,却已然生出了些许风险,恐将再次给走在重塑一流投行道路上的光大证券以一拳重击。
近日,新浪财经在翻看光大证券2015年收购的港股本土证券经纪商—新鸿基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鸿基金融”)的收购材料时发现,基于某些不平等条款的存在,该项收购正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风险。
收购标的持续减值,国际业务不温不火
在掉队一线券商阵营之后,推进公司国际化,全方位服务客户跨境需求,实现境内境外业务一体化,曾一度是光大证券为重整自身一线投行实力而制定的一个长远战略规划。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光大证券分别于2011年和2015年,以香港为对外平台,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光大证券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证金控”)收购了两家港资企业,光大证券(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证国际”)和新鸿基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鸿基金融”)。
或许是因为当初的并购市场火热,光大证券方面完成了对两个项目的收购后,最终为公司带来了折合人民币16.88亿元(以2019年末汇率折算)高额的商誉,其中光新鸿基金融这一个项目,就产生了近13.47亿元人民币的商誉。
高额商誉的产生,意味着公司对收购项目未来的经营情况充满信心。然而事实却是,从收购至今,光大证券已连续三次对块香港资产进行了商誉减值处理,2014年、2017年以及2019年下半年,分别计提了商誉减值人民币1.66亿元、2.17亿元和2.64亿元,累计共计提商誉减值折合人民币6.81亿元。
尽管因业务整合需要,光证国际和新鸿基金融已整体确认为了一个资产组—光大新鸿基,无法确认独立的商誉减值规模。但新浪财经从相关人士处获悉,折算在新鸿基金融的累计减值已超过了人民币4亿元。
事实上,从光大证券近些年披露的年报来看,新鸿基金融的经营情况较当年收购时不仅没有长进,反而有所退步。
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上半年,新鸿基金融分别实现净利润1.02亿元、0.087亿元以及1.11亿元。而新鸿基金融在2012年、2013年的净利润规模折合人民币就已经达到了1.80亿元和1.55亿元。
从今年1月份光大证券对光大新鸿基2019年下半年进行商誉减值计提来看,该项香港资产的2019年全年的经营情况应该并不好。目前,依然还有10.07亿元人民币的商誉悬挂于光大证券头顶,如果相关资产经营持续恶化,或存在继续减值的压力,影响公司利润。
未披露交易中含卖方认沽权,标的存在丧失控制权风险
商誉减值对光大证券带来利润下滑的影响或许还并不是最严重的。在新浪财经梳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光证金控在收购新鸿基金融70%股权的时候,新鸿基金融的实控人新鸿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鸿基有限”)曾与公司约定了一项认沽权和再投资股份权。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光大新鸿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