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难翻身
不过,这笔收益最终还是夭折了。
当时,消息一出,中国网友瞬间炸锅,纷纷变成了汇源的“精神股东”,甚至在网上发起一项由近7万名网民参与的匿名调查,其中有高达82%的网友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大家的口调很一致:“汇源是国民果汁,凭啥卖给老外?”
除了国民的呼声,2009年3月18日,商务部否决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案。
汇源失去了一次“嫁”到可口可乐这个“好婆家”的机会,朱新礼觉得很无辜。
多年后,他回忆起这档事,说:“我认为那是一个机会,如果我把25亿美元从美国人手里拿过来,再投到中国的现代农业当中,就能帮助很多农村以及农民实现规模化经营、科技化经营、品牌化经营。同时,我们还能借助可口可乐的平台,把中国的新鲜水果和浓缩果汁输送到全球去,输送到100多个国家去。”
拿着老外的钱再去赚老外的钱。像极了朱新礼最开始做生意的样子。
但是,这一次,朱新礼不仅失去了赚老外的钱的机会,还把自己置于险境之中:
正如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出发点一样,两者合并,可以去除重复的资源利用,尤其是渠道和销售的部分。
于是,当时的汇源果汁将资源集中放到上游,在湖北、安徽、山东等地建设了水果加工基地,发展水果品种改造及深加工,两个月内就投入了20亿元。
同时,为了迎合可口可乐的收购条件,汇源果汁挥刀重组,砍掉了花了十六年建立的销售体系:员工人数从9722人一年内降4935人,销售人员则从3926人削减到1160人。
最后这场收购失败,意味着汇源果汁不仅要终止部分上游建设,同时还要重新搭建渠道。来去之间,汇源不仅损失巨大,也给其他的对手留出了趁势追击的机会。
这也成为了汇源果汁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
相关资料显示,汇源果汁2008年后不断进行融资,增加对厂房设备、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投资,10年来花在厂房设备上的钱保守估计在60亿元以上。
同时,朱新礼花起钱来也是毫不手软:对三得利饮料中国区业务莫名其妙的并购;对渠道经销商的反复折腾;贸然入股中石化零售公司……
即便是家大业大,汇源也不得不加大融资贷款的力度,从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由此也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拿到资金后,一味狂热扩充产能,既未立足产品品质,跟上消费升级步伐,也未加强受到重创的渠道建设,增加销量,导致其盈利能力提升缓慢,为了维持经营,又不得不继续贷款……
巨大资金压力下,汇源果汁每况愈下,朱新礼也数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如今汇源不得不从港交所退市,重重问题之下,要想翻身,恐怕愈加艰难了。
来源:财经早餐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汇源果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