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贝壳找房IPO"的动态颇多。
事实上,贝壳找房IPO的消息从去年年底便不断爆出,因去年年中贝壳在香港密集成立了四家公司,彼时外界一致猜测其IPO的地点或会在香港。
今年12月18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贝壳找房正就潜在IPO事宜与一家顾问机构合作,募资规模至少10亿美元,最快可能在2020年完成上市,但上市地点尚未确定。19日,据《国际金融报》消息,贝壳找房近期重签了美股,很有可能是以VIE形式登陆美国资本市场。针对这些传闻,作为官方口径,贝壳一直予以否认。
且不说贝壳找房最终会在香港还是赴美上市,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出,贝壳找房上市的时机点或将到来。但在如今房地产行业回暖迹象并不明显的背景下,行业内也存在着强劲的竞争对手,这给背负着链家公司上下希望的贝壳找房来讲,未来的发展压力还是不小。尽管IPO后能帮助贝壳尽快融资获得更大的发展,但能否在当前不利好的大环境下有所突破,亦或是在对手的挤兑下要如何守住自身领地?
这些问题,应如何看待?我们且先从贝壳的成长史来说起。
"贝壳找房"作为链家的重要筹码 该如何看待其IPO传闻
"贝壳找房"还很年轻。成立于去年4月底,只不过是脱胎于链家旗下的链家网,很多的工作人员也是来自于链家网平台。对自己的定位是"技术驱动的品质居住服务平台",服务范围包括二手房、新房、租赁和装修。而在内容上,除了链家网所固有的二手房、新房、商铺、写字楼买卖租赁服务外,还有提供楼市资讯、搬家保洁、房屋装修、分期借款等服务。
在如今房产存量时代,链家线下发展遭遇瓶颈,开辟贝壳找房这条线上路线也是在为链家寻找新航道。
如今,贝壳找房IPO的传闻也并不是空穴来风。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布局线下的链家近期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除了线下店获客成本和运营费用正在逐年走高。相关数据显示,自2014年增加线上业务起,公司每年IT和互联网成本就达到1.1亿元。去年世界杯期间,光是广告投放就花费了1.65亿元。另一方面,链家也有业绩压力。据相关资料显示,早在链家2016年4月进行B轮融资的时候,公司就与投资方签有协议,若在交割日后的5周年内不能完成合格的首次公开发行,投资人可要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回购价格为基本投资价格加每年8%的单利回报。
在今年3月份,已有22家投资人宣布撤出链家投资,从而导致其注册资本由2054.02万元一度下降至1355.82万元,减少33.99%。而贝壳找房对此表示,减资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所需,原投资方在链家的股份将通过协议平移到贝壳找房。
这一动作被外界解读为在当前房地产行业环境整体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链家想通过贝壳找房实现上市。链家创始人左晖更是表示,贝壳找房甚至承担着"再建链家"的重任。按照其计划,今年全年,贝壳找房的GMV要达到2万亿元。在重资产经营的链家受大行业影响较大,前行的阻力更大。相较而言,贝壳找房的想象空间确实会更大。
此次,贝壳找房若能在2020年成功上市,也将进一步推动其发展。但这一赛道,事实上也是对手云集,贝壳找房这位年轻的参赛者能否跑赢前辈们?
"贝壳找房"IPO获关注 但内忧外患的挑战不能忽视
对于贝壳找房而言,如今行业内大环境并不利好,看房天下、房多多们的市场表现并不值得乐观。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内忧外患的因素或是其IPO不能忽视的挑战。
1、上市是条好出路 但竞争却是一大绊脚石
就国内而言,58同城旗下的安居客与贝壳找房的样子长得很像,也正是因为如此二者在业内的竞争甚为直接。58同城的房地产业务从2015年开始异军突起,发展到如今,成为业内的佼佼者。
据极光大数据,去年9月份至12月,58集团旗下安居客平均DAU由233.5万增加到235.2万。同期,贝壳找房的平均DAU则从64.2万增加到104.4万。从数据上看,安居客的平均DAU大幅领先贝壳找房,仍然处于绝对的龙头位置。在战略方面,安居客继续加强投入,并加大了对下沉市场的潜力发掘。
在全国化布局上,面对下沉市场已是动作频频。相关资料显示,58同城、安居客从原来的一二线逐渐下沉到二三四线城市。目前,58同城和安居客在线上已覆盖了640城,今年线下业务落地覆盖166城,明年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加。
在市场战略上,今年1月,58同城、安居客宣布启动"N+全开放服务平台"战略,连接起找房用户、经纪机构、房产开发商、培训机构、金融机构、SaaS平台等多维合作方,借此打通平台全链条的合作。后又升级"N+全开放服务平台"战略,联手光大信托等多方开展深度合作,试图通过连接更多资源挖掘新房交易市场,加强一二手联动服务。
家大业大的58集团,比贝壳找房更具有优势。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市场竞争已经由一二线城市转移到下沉市场。在如今整个房产市场并不景气的背景下,之后的竞争会变得更为激烈。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贝壳找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