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汇源才叫过年!”这句广告语曾传遍大江南北。
但这个总市值一度超过313亿港元的汇源果汁,早已不复往日光景。
因为百亿元债务,港交所上市公司汇源果汁自2018年4月3日起停牌至今。如果不能在明年1月31日前达成复牌条件,公司将面临退市。
而以汇源集团创始人朱新礼作为有权代理人的中国德源资本(香港)有限公司,上周刚刚被法院查封,41亿元资产遭冻结。
朱新礼本人,则从2018年至今,4次被列为“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
从果汁大王到被执行人,从知名品牌到面临退市,从市值300亿港元到负债100亿,朱新礼和他的汇源到底怎么了?
家族式管理不变,经理人再职业,没用!
从今年年初起,汇源不断被曝出有高管离职。
1月13日,公告称执行董事崔现国因退休辞职。
1月21日,公告称独立非执行董事及公司策略及发展委员会成员赵亚利辞职。
之后,独立非执行董事梁民杰、许清流、阎焱也相继辞职。
此前,李锦记酱料集团前CEO苏盈福、百事大中华区饮料运营前副总裁梁家祥等5人,先后执掌汇源果汁“帅印”,但任职时间很少有超过两年的。
有专家认为,由于高层不稳定,导致汇源果汁公司政策持续性较差。
作为食品饮料类快消品公司,经销商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高层频繁变动,可能使得对经销商的承诺无法兑现,企业在经销上投入的精力和资金,换不来相应的市场销量。
而导致汇源果汁公司高层不稳定的原因,有媒体认为是家族化的企业管理出了问题。
如果是家族式管理,即使职业经理人经验丰富,但执行层不执行或者消极对待时,就会出现经营决策执行的偏差,造成公司管理失控。
看什么挣钱就投什么,不行!
在业内人士看来,汇源的困境,和它激进的金融投资布局有关。
不过,金融投资并没有带来多少盈利,反而促使汇源在巨大经营成本和投资失败下,不得不四处借钱。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汇源果汁的负债已达114.02亿元,其中83.51亿元是通过银行、公司债券、融资租赁等渠道的借款。并且,其中一大部分出现了违约。
此外,公司自身运营也出现了问题。
汇源在产品、渠道和终端上的资源和能力一直没有培养起来,单品类操作成本很高。
虽然它也尝试多元化战略,在苏打水、气泡饮料、功能饮料、乳酸菌饮料等多个领域推出新品,但成效不大。
行业专家表示,汇源的品牌、产品团队、体系都比较老化,在主业经营上,汇源没有真正花足精力,专注度不够。
极端舆论改变企业命运,想多了!
细数汇源的成败,2008年那场并购不得不提。
当时,可口可乐公司开出两倍溢价,收购汇源果汁。朱新礼也表示,“企业要当儿子养,但是要当猪卖”,铁了心要卖汇源。
没想到的是,这场并购却引发讨论:“中国饮料行业遭遇洋品牌威胁”“要捍卫民族品牌”。
最终,汇源并购案“流产”。
有评论认为,当初公众在讨论这场并购时,明显搞错了方向。对于汇源这种既不影响国家安全,也与核心技术无关的企业,能否并购,主要考虑的是企业本身。
但把今天的问题,归咎到逾10年前投靠国际巨头失败身上,说得通吗?
这些年被海外企业收购的饮料品牌有很多,不少在被收购后销声匿迹。相反,一些没有投靠国际巨头的饮料公司反而打出一片新天地。
历史没有假设。
当时不会预料到曾经的“行业龙头”会落得如今下场;当时就算并购成功,也没人能保证,汇源就能活得更好。
企业到底能走多远?最终还是看自身。
来源:经济日报
搜索更多: 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