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末的冬天有点冷,前有互联网生鲜电商黑马呆萝卜陷入困境,这边危机拖了几个月的社交电商黑马淘集集也终于迎来了它的至暗时刻——破产。
这样的结局不免令人唏嘘。成立于2018年的淘集集可谓踩在了社交电商、下沉市场的风口之上,半年累计1亿用户的“辉煌战绩”相较于前辈拼多多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对比拼多多在风口上市完成华丽转身,淘集集显得就没那么幸运。
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何同样的玩法,结局迥异。
关于社交电商、关于下沉市场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它的模式以及“内忧外患”,淘集集的折戟给了我们反思的契机。
对标拼多多:“画虎不成反类犬”
曾几何时,烧钱抢占市场是互联网企业的经典玩法,前有滴滴、Uber,美团、饿了么,后有摩拜、小黄车.......无数前辈已经证明这条路的可行性。
但是,审视淘集集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市场更需要稳扎稳打的发展方式,依靠“拉投资-烧钱-扩大规模”的发展路径值得商榷。
但抛开路径看细节,就拿其与之对标的拼多多来说,也有着些许不同。
拼多多本质是一款“跑在微信上的游戏”,拼单、砍价的社交玩法带量使得整个应用处处透出游戏高手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先利用人性弱点勾起人们心底的欲望,再通过社交扩散,反复循环。
淘集集的玩法与之如出一辙。
但是目前看来,昔日红极一时的“网赚”模式已经开始逐渐失去效力,在收割用户的过程中,用户同样会变得更加聪明,获客成本越发高昂。
但淘集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彼时,拼多多在疯狂烧钱的背后,低获客成本的同时,更抓住了市场的空隙。烧钱、社交、互动、拉新、留存,拼多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阿里当时对天猫的侧重,给了拼多多膨胀的空间。拼多多2017年的获客成本在10元上下,18Q1成本略有提升,达到24.3元/人。
拼多多低廉的获客成本之外,依靠低价+爆款收割大量对价格因素敏感的用户,同时在淘宝的重心向天猫倾斜之际,低价电商反而成了突破口,被拼多多抓住并放大。
低成本获客、高留存转化是一个理想的商业模式。拼多多厉害之处在于用低成本拉拢用户,用符合“国情和人性”的方法来筛选并留住用户。
然而如今,低成本的获客似乎已经成为历史。
淘集集平台上动辄0元、1元的商品可以看到其烧钱的力度。CEO张正平表示,“市面上获取一个注册用户并不便宜”,淘集集的亏损实际上都在烧钱补贴获客上。
正如朱啸虎所言,中国互联网经济中的三八线是“打”出来的,而不是“谈”出来的,未来的发展走向还是要看谁的资金实力更强。显然淘集集的资金不够强大。
淘集集问题的核心在于,把用户付款、商家货款用来投放拉新用户,不断有新商家进入,因此GMV增长。然而单纯烧钱换来的用户注册量,却没有合理的运行方式与生态体系加以巩固,难以完成转化。
这就导致了前期用户数据增长太快,后期的用户数无法增加。而转化率低留存率差,利润就很难提升,故而导致淘集集陷入更加依赖资本的循环。
资本一旦无法跟进,击鼓传花式的连锁爆炸就会发生。
于是危机出现了。
淘集集过于乐观的未来预期,也加速了危机的到来。
张正平曾经反思,自己“想通过融资款来解决当前增长的问题,策略上选择了继续亏损获取用户”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都说细节决定成败。淘集集的“猝死”只是必然结局的提前到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盲目重复他人的成功模式,迟早会发现走不通。
山寨假货、服务滞后
淘集集折戟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资金链的断裂是压垮淘集集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假货山寨商品的盛行以及糟糕的售后服务则是淘集集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不可否认,电商繁荣的背后,始终隐藏着假货之痛,却难以 “一网打尽”,有很多漏网之鱼渗透到网购者的生活中。
天猫、京东、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假货屡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拼多多更因此博得“拼夕夕”的骂名。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淘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