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失落与觉醒
曾经的牙膏第一股,已经躺在赤字之上13年,再不“抢救”,两面针几欲泯然众矣,不过,中国日化行业的发展史上,抹不去两面针曾有过的高光时刻。
“一口好牙,两面针。”这句经典的广告语成了一代人共同的记忆。两面针公司在1978年率先研制成功国内第一支中药牙膏并连续多年在国内同类产品中产销量第一。两面针在2004年成为业内首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公司,被评为“中国最受公众喜爱的十大民族品牌”。
在登陆资本市场后,两面针不断扩张公司的业务范围,除了主营的日化板块业务,逐步布局医药、纸品和房地产开发等陌生领域。
这一多元化的发展战略的副作用自2006年起开始显现,两面针转盈为亏,一直到2018年,连续13年扣非后净利润均为负。其中,两面针2018年的扣非净利润亏损7473万元。2019年前三季度,两面针营收8.82亿元,净利润为779.86万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亏损4343.37万元。
如今,两面针在消费者的眼中已沦为“低端牙膏”代名词。两面针在经济型酒店牙膏产品市场占有率估计超过50%。酒店用牙膏产品“薄利多销”,一支平均售价仅8分。两面针家用牙膏每支平均售价仅5.6元,销量也较为可怜,仅占总销量的2%。
在中低端酒店的市场铺开了场子,却也为其品牌形象带来了不易扭转的低端定位。所以,即便两面针在2013年5月推出了最高售价59.9元/支的“两面针中药消肿止痛牙膏”,主攻中高端牙膏市场,后来还邀请知名演员张嘉译成为品牌代言人,但消费者也不再为其买单。
发展乏力,两面针开始反思现有业务盘子的合理性。
实际上,两面针近两年也在产品创新方面不断发力,牙膏销量较之前稍有增长。数据显示,2018年,两面针家用牙膏的销售量为3350.84万支,同比增长1.08%,酒店牙膏的销售量为11.74亿支,同比增长5.95%。而2016年、2017年,两面针家用牙膏的销售量曾分别减少14.24%、7.06%。扣非净利润虽然仍为负值,但亏幅同比收窄,且归母净利润为正。公司股价也曾在2018年年报发布后迎来一波涨势。
当前,牙膏市场的竞争压力或是两面针的发展中最大的阻力,除了高露洁、佳洁士等外资品牌,国内冷酸灵、黑人牙膏、舒克等新老品牌更是占领了一定市场,中药牙膏还包括云南白药、片仔癀等。其中,同样贴着“民族品牌”标签的云南白药2019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5月,云南白药牙膏市场份额为20.1%,居国内牙膏市占率第一。
有分析人士指出,两面针的业绩在短时期内不太可能有突破性的提升,此前的多元化业务分散了主业的精力,同时产品定位不明确,品牌打造还不够深入人心。除了注重研发创新外,还需在当前消费升级、媒体变革的趋势下拓展新渠道,进行差异化竞争。
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 孙源 于玉金 北京报道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两面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