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与业绩背道迷思
不过相较同济堂稳步增长的业绩,其股价自2015年借壳短期冲高后,自2016年至今“稳步下滑”。2019年,同济堂股价最高点6.96元/股,截至20日收盘报4.59元/股,总市值为66.08亿元。
同济堂近日发布2019年半年度报告,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收53.97亿元,同比增长4.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23%;基本每股收益为0.19元,上年同期为0.16元。
财报显示,完成借壳首年的同济堂业绩增长幅度较大,随后的2017年和2018年净利润、扣非净利润的增长幅度均放缓。2015年至2018年,同济堂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79.44亿元、89.97亿元、98.55亿元、108.42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42亿元、4.73亿元、5.15亿元、5.29亿元。
总体来看,同济堂经营效益较为稳定,为何股价却“不走寻常路”呢?这或许与其主营业务药品零售有关,当下,医保系列改革措施、药店分级等政策的出台对药品零售市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也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心理预期。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医保监管加强、个帐改革和门诊统筹的加快,特别是在药店分级管理已在多省落地的情况下,零售药店的实质性洗牌时刻刚刚到来。
谈及药品零售市场面临的压力,赵衡以“便利店卖药”为例讲到:“便利店卖药在北京年初落地,对零售药店的实质性冲击虽然很小,但对市场心理预期的影响巨大;与前两年资本大规模收购零售药店所带动的资本竞赛相比,2019年的密集政策出台对零售药店市场带来了深远影响。”
药品零售概念股同济堂的股价与业绩分道扬镳的原因,在这一观点下或可稍显明朗。
同济堂5月初发布回购公告时,在对于此次回购的目地陈述时提及,同济堂近期股票价格持续低迷,不能合理反映公司的价值。本次《公司法》的修订,为通过股份回购方式稳定股价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基于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和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为切实保护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推动公司股票价格合理回归。
回购进展的确给同济堂低迷的股价带来了起色,然而,昙花一现的高点过后,又因股东的频频减持转头滑落。同济堂似乎陷入“救市难”的困境,但回购还没有结束,下一波回购又能否见效?
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 于玉金 见习记者 孙源 北京报道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同济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