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肉”有多难?
在中国,2019年被称为“植物基食品元年”,“人造肉”风潮突起。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关人造肉的公司已超1700家。
据市场调研机构MarketsandMarkets预测,中国植物肉类市场增长空间巨大。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约为121亿美元,预计每年将以15.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目前,亚太地区的肉类替代品市场规模增速最快,预计CAGR可达8%以上,而亚太植物肉类市场将由中国主导。
然而,“目前很多公司都不具备生产‘人造肉’的能力,中国食品公司在这一领域做素食较多,如双塔食品出口到美国和加拿大的豌豆蛋白也属于半成品。”人造肉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
“‘人造肉’是媒体和投资圈提出的说法。实际上,称为‘植物肉’更为贴切”,专注于植物肉市场投资的道夫子食品国际公司联合创始人张涛提到。
据投中网查证,目前,中国做“植物肉”业务的三大企业包括深圳齐善食品、江苏鸿昶食品和宁波素莲食品。
其中,深圳齐善食品成立于1993年,产品包括高纤维蒟篛制品、大豆蛋白制品、小麦蛋白制品等近300个品种;江苏鸿昶食品成立于2010年,产品线囊括精致火腿、阳光美式、经典东方等系列多达上百个品种;宁波素莲食品成立于2010年,主要经营品种丰富的素食类产品。
但是,国内人造肉市场规模较小,尚无“人造肉”巨头跑出。
2018年,上述三家企业的营收分别为3亿元、6000万元和3000万元,而Beyond Meat同期的营收为8790万美元,约合6亿元人民币,大于三家企业之和。
问题并不存在于口感的差异。“制造原理与国外相同。”江苏鸿昶官网介绍称,大豆分离蛋白精制成高蛋白性植物块后,再按所需口味、用天然调剂进行调气、调色和调味,最终制成植物肉产品。
“核心问题在于人造肉不符合国人的饮食习惯。”吴芳对投中网表示。
兴业证券数据显示,中国肉制品消费市场70%都是热鲜肉和冷冻肉,其中包括了各种蹄、爪、排骨、头、肉皮、蹄筋、内脏等一系列构成复杂的肉类。而人造肉主要包括肉排、香肠、肉丸等冷鲜肉,中国消费者的接受度较低。
“从外观来看,这款植物人造肉月饼的肉馅仿真度很高,挤压有弹性,且会溢出类似脂肪的油脂。不过与真肉相比,其肉馅风味相对单调,咀嚼的纤维感有待加强,最主要的是少了一点灵魂——肉香。”首款“人造肉月饼”内部试吃者表示。
与此同时,中国素食主义并不盛行。欧美等国家近年来因人道主义和环保主义盛行而加速了素食主义的扩张,也将“人造肉”的消费推向了高潮。但在中国,“吃素”的意识还远不及欧美,“人造肉”消费习惯有待培养。
但国外的成功经验及巨大的市场潜力依旧激发了投资人对相关项目的热情。
产业链投资机遇随之涌现。
兴业证券表示,国内“人造肉”主要原材料为豆粕,因而产业链上游为大豆初加工企业(通常为向榨油厂购买豆粕)或为原料贸易商,中游为豆制品深加工(大豆蛋白生产),下游应用一方面销售给食品加工企业用作辅料,另一方面供给素食肉类生产商制作“人造肉”。
某消费领域投资人对投中网表示,目前在密切接触“人造肉”项目,一周内看了十几份BP。“‘人造肉’产业链与豆制品相似。我会主要关注植物蛋白生产企业及涉及‘人造肉’的食品加工企业。”
但是,“出手几率现在不好说,大多数市面上的机构都在观望阶段。毕竟,做出真正让中国人感觉像‘肉’的产品的难度比大家想象中高太多了。”
(来源:投中网 柴佳音)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李嘉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