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新零售阵线 >> 好公司频道 >> 正文
无印良品在中国的溃败:品牌管理失策 定价过高

  无印良品在中国的地位岌岌可危。

  连续降价十一次,还是没能挽回颓势。这种溃败,和品牌曾经的风光相比,有点儿惨淡。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消费文化的盛行,无印良品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就经历了快速走红和繁荣扩张。

  品牌没有意识到这是早期零售市场野蛮生长,品牌稀少的红利,还陶醉在设计的优越感和定价的侥幸里沾沾自喜。等到电商突袭、竞品风起、消费者成熟的后半场,矛盾陡然爆发。

  消费主义退潮之后,大众逐渐回归理性。如今,用简单的“文青退潮”“市场变化”,都不能粉饰无印良品在品牌管理上的失策。

  企业一旦不知道居安思危,必然积重难返。在最近大量批评无印良品定价过高、缺乏护城河的声音里,我们想要厘清几个问题:

  1. 无印良品的发展过程中,到底忽视了哪几次危机信号?

  2. 无印良品的溃败,仅仅因为企业品牌定位出现偏差吗?

  3. 为何无印良品做不好“中国化”“本土化”?

  1

  运气

  无印良品诞生于日本上世纪90年代房产泡沫梦碎的前期。

  经济在80年代已陷入停滞,民众消费欲望普遍较低。无印良品以低价为切入点来吸引顾客,宣传“造型简单且廉价的商品”。通过改良工序、简约包装,其在同类竞品中,价格压低了三成。

  便宜,成了一个明显的标签。

  这显然是一步好棋,让无印良品在日本迅速打开局面。最火的时候,日本的街道边,地铁站口,甚至便利店里,都有它的货架。

  但无印良品在中国的走红,不是因为价格便宜,而是中产阶级的追捧。它的走红和文艺青年的发家史紧密相连。

  80年代陶醉在琼瑶小说里的那一批人,90年代开始热爱摇滚,千禧年之后青春疼痛文学盛行,白衬衫和牛仔裤飘满了鼓浪屿的夏天。

  可中国2001年才加入世贸,2008年才举办了奥运。当时的社会还不懂得物欲横流,文艺青年的审美和消费需求,急促而热烈,投射到实物上,根本找不到入口。

  2005年,无印良品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缺口。

  它以原研哉的“空”和“白”为设计思想,用“无品牌标识”但“设计简单好看”的款式,迅速收割了大批文青。

  价格定位中上,随后成为中产阶级的新宠。

  这给后来的批驳者提供了一种思路:无印良品如今的挣扎,是早期进入中国市场时对标“中产阶级”的定位失策,价格过高导致在下沉市场竞争时全面落水。

  这种观点把品牌如今的困局,只归因为品牌最初的定位问题,有点儿太绝对了。

  人们容易忽略掉的一个客观事实是,当年的无印良品在中国没有仓储中心,其在中国售卖的商品实际上都由中国厂家制造,出厂后运回日本,再按照供货计划运回中国。

  这一来一回里,运输成本翻倍,远远超过本地自产自销的价格,加上增值税的成本,中国门店的商品定价远超日本。

  就算放到现在,奢侈品在国内外的价格存在很大差距,也有关税的原因。定价高这件事,在最初,并没有问题。

  真正的问题在于,一个在日本境内满大街的平民品牌,怎么到了中国就变成高大上的“文青专属”和“中产阶级标配”?当品牌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未知的、难以控制的改变时,消费者在接受品牌信息时,出现了如此重大的认知差异,会不会给品牌造成隐患?

  结果很明显。

  当消费者知道无印良品在日本的价格和品牌定位时,有种被“欺骗”的感觉。这种负面感受使其对品牌产生了抵触和厌弃,丧失了品牌信任感。

  这是无印良品忽视的第一次信号预警。

  当品牌信息产生重大偏差时,品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传播策略上没有任何调整。

  作为一个外来品牌进入中国,侥幸地收割了一批文青受众和中产阶级,又侥幸地让市场和消费者接受了高价,但从没有清楚认识到,这是品牌在中国这个特殊市场的特定时期内,被推上神坛、成为流行的运气,而不完全是品牌本身的实力。

  2

  摇摆

  年轻的品牌不知道,命运的馈赠早就暗中标好价格。

  活在侥幸成功的喜悦里,无印良品没有从设计和质量这种“硬实力”上乘胜追击,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品牌形象的飙高上。

  它的广告越来越偏爱运用长镜头的大片模式,自然风光的海报式渲染,来飙高品牌自身的高端和大气。虽然内容里还存在田野、大海等自然元素,但缺乏对收纳、洗护这些生活中朴素而细节元素的强调,缺少了生活杂货本身该有的“烟火气”。

  这种“向上”的打法其实有点逞能。

  一线城市里充斥着大量奢侈品、定制类品牌,无印良品凭借目前的工艺标准、品控能力和历史积淀,根本没有与他人较量的资本。顶尖商圈的购物中心宁可降低地租,会求着LV、Hermès入驻来拉高商场的受众定位,但无印良品还处在对租金讨价还价的食物链上。

  回顾大部分以高姿态进场的国外品牌,后期的出圈都是往下走的。肯德基从洋气的汉堡包,做成了6块钱一顿的大众早餐,优衣库从日本的设计,做成了99元一件基础百搭款,但偶尔出个潮牌联名款,也能和年轻人一块儿玩起来。

  但无印良品很少有过“往下”的姿态。它的一切,都给人过分严谨的距离感。

  店内的货架摆设整洁有序,按类型明码标价,店员礼貌而恭敬,地面光洁如新。这一切看起来无可挑剔,但还是缺了生活。烟火气一样的生活,本该是多点儿色彩、多点儿杂乱的。

  而今,面对一条、杂物社、NOME等线下生活杂货品牌的兴起,和网易严选等电商的强势,无印良品又急匆匆想要收回失地,陆续在河北邯郸、内蒙包头、江苏徐州等二三线城市开店。

  从小众走向大众,扩大消费者群体的过程,到底是往上走,还是向下沉,无印良品的品牌管理者,真的很混乱。从这一点来说,品牌策略早期不够清晰,可以归结为中国市场的特殊给出了误导信息,但后期还是如此蹒跚摇摆,是决策者思路真的不够清楚。

  3

  退潮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到,物质丰盈到一定程度,消费行为会取代生产行为,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消费社会中,消费者更加追求商品的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

  2015年前后,中国市场迎来了消费文化的鼎盛期。人们的消费已经从实体商品上升到概念层面,从功能属性上升到符号层面。

  一方面,品牌为了自身溢价,一直在努力给产品赋予更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忽略了产品功能性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消费者紧抓商品背后的象征意义和符号,进行炫耀性的消费和追捧。这导致商品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平衡被彻底打破。

  这似乎是中国消费社会的一个缩影:财富、成功、文化等虚拟的意义或概念,对消费者的驯化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消费者通过炫耀性消费来获取上述符号意义,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时间在这里埋下一个伏笔,花团锦簇背后必有满目疮痍。

  当消费者越发理性,甚至不在意别人的目光,不需要别人来定义自己时,符号的作用就消解了。

  这种消解首先从中产阶级和文艺青年开始。他们不愿意光顾无印良品,因为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品牌。

  这背后是有原因的:抄袭大牌屡见不鲜,大量仿造设计中,到处外露的字母和帆布纹让大众对“明显标识”的品牌产生反感,连LV和Gucci都守不住自己的老顾客了。

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无印良品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易学家?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