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除了茅台领衔的高端白酒军团,A股市场最热衷于提价的公司有两家,一个是号称“药中茅台”的东阿阿胶(000423.SZ),另一个是号称“榨菜界茅台”的涪陵榨菜(002507.SZ)。
可如今,“药中茅台”不行了,“榨菜界茅台”也跪了。
涪陵榨菜的2019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营收10.86亿,同比增长2.11%,净利润3.15亿,同比增长2.58%。可单看二季度,营收5.6亿,同比仅增长0.56%,净利润1.6亿,同比下降16.18%。
要知道,过去几年,涪陵榨菜简直是神话般的存在。2015-2018年,它的营收从9.31亿增长到19.14亿,年复合增速27.15%;净利润从1.57亿增长到6.62亿,年复合增速高达61.55%。毛利率从44.03%提升到55.76%,净利率从16.91%提升到34.57%。
这份难看的半年报一出,公司的股价被死死按在了跌停板上。
过去的高增长建立在提价的基础上,现在却不行了。难怪有投资者说,没有茅台的命,得了茅台的病。
事实上,今年以来,涪陵榨菜已经“放低了姿态”。以前一直采用“先款后货”的强势销售模式,如今也开始允许经销商赊账了,也加大了市场推广和渠道下沉力度,但即便如此,仍没能挽救颓势。
更要命的是,在前三年“拔苗助长”后,提价的核武器也暂时失灵了。涪陵榨菜变成了涪陵“歇”菜。
1、“核武器”暂时失灵
2008年以来,涪陵榨菜已经完成9次不同程度的提价,其中,4次集中在2016-2018年,幅度均高于10%。
过去几年的高增长,更多也是由提价贡献。
2015-2018年,涪陵榨菜的销量从9.75万吨增长到14.44万吨,增幅48%,而营收从9.31亿增长到19.14亿,增幅106%。
营收增速明显高于销量增速,多出来的幅度,就是提价的贡献了。可以说,提价是涪陵榨菜的核武器,这个过程中的量价齐升,也证明了它有提价能力。
但榨菜毕竟是完全竞争的基础消费品,可替代性很强,转换成本很低,不像茅台有身份和文化的消费内涵,这就决定了涪陵榨菜的提价权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历史上,涪陵榨菜的提价也曾失灵,2009-2014年的提价导致销量下滑。这是因为当时公司选择的是,缩包装,由1元/100g变为1元/80g,变相提价。
变相提价与直接提价最大的不同体现在渠道利润上。
缩包装对渠道利润没有直接影响,因为出厂价、终端价不变,企业是通过节约成本赚毛利,渠道商积极性不高;而直接提价会增厚渠道利润,渠道积极性自然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决定涪陵榨菜提价可行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下游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另一个是终端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
它的提价增长逻辑是这样的。
2013-2014年,涪陵榨菜扩大经销商队伍,填补三线空白市场,它的渠道下沉建设也为提价做了很好铺垫。
2015年后,公司采取直接提价策略,从广东到全国,到2017年终端全部由1元提至2元。根据招商证券研报,这轮提价,涪陵榨菜的渠道利润由原来的39%增长到了60%,积极性大大提高,对竞品形成明显挤压。
根据欧睿的统计,2016年-2017年传统袋装榨菜的市占率,除了涪陵的乌江外,其余都在下降。
目前,一包80g涪陵榨菜,市场零售价大概是2.5元,出厂价大约1.2元,很明显,渠道的利润空间仍较为充足。但消费者的敏感度却明显提升了。其它品牌的榨菜,价格普遍在1.5元以下,相对而言,涪陵榨菜高出了不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调侃“榨菜都吃不起了”。
在涪陵榨菜的核心市场、收入占比近30%的华南地区,上半年的销售增速仅为0.47%。由于去年三季度提价针对华南以外的市场,所以华南地区0.47%的增速,几乎可以视为销量0增长。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茅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