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布局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洋河股份没有了当初的波澜壮阔,如果将公司近两年的提价因素考虑在内的话,公司的收入表现将更加暗淡。
当然,洋河股份或许还可以用历史业绩的高基数作为解释。白酒上市公司2012年之后都遭遇了营收、利润的下降,洋河股份同样如此,但降幅较小。
纵使如此,公司的经销商从2015年年底的7000多家增长到2018年的近1万家,增长幅度超过40%。在全国化布局完成的基础上,经销商的大幅增加意味着公司营销网络深度大大加强,可从收入结果看,没有了之前的辉煌表现。即经销商数量增加的边际效用在下降。
洋河股份出色的业绩也离不开投资收益的帮衬。从2015年开始,洋河股份的投资收益直线增长,2018年逼近10亿元,而理财资金中的很大一部分流向了房地产领域。
理财资金流向房地产
2015-2018年,洋河股份的投资收益分别为5.78亿元、5.47亿元、6.24亿元和9.18亿元,同期公司的净利润为53.65亿元、58.05亿元、66.19亿元和81.15亿元,即投资收益分别占到了同期净利润的10.77%、9.42%、9.43%和11.31%,基本上维持在一成左右。在此之前,公司仅在2012年的时候实现了超过1亿元的投资收益。显然,这几年的投资收益对于洋河股份净利润的增厚作用是明显的。
如果没有投资收益的帮衬,那么2015-2018年洋河股份的净利润分别为47.87亿元、52.58亿元、59.95亿元和71.97亿元。之所以扣除投资收益,是因为洋河股份在2017年的净利润已经超越了上一轮景气峰值的2012年。
扣除投资收益后,公司2017年59.95亿元的净利润不及2012年的61.52亿元,即使考虑到2012年同样有1.35亿元的净利润,将此扣除后,2012年的净利润仍达到60.17亿元,超过2017年的净利润。因此,直至2018年,洋河股份才完成了对2012年的绝对超越。
由此可见,投资收益对于洋河股份的业绩提升是有显著功效的。在公司的投资收益中,除了2015年主要是由于“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外,其余时间则主要依赖购买理财产品产生的投资收益。
2016-2018年,洋河股份购买理财产品产生的投资收益分别为3.99亿元、5.17亿元和8.24亿元,占到了同期投资收益的72.94%、82.85%和89.76%。
在此之前的2013-2015年,洋河股份购买理财产品产生的投资收益分别为3155万元、2695万元和1.26亿元,显然无法与后续3年相提并论。
理财投资收益的增加一个原因是理财规模的扩大。以同一统计口径来看,2014-2018年,洋河股份其他流动资产中的理财资金分别为14.45亿元、49.84亿元、98.74亿元、128.23亿元和167.86亿元,5年时间增加了不止10倍,这自然带来了理财收益的增加。
其次是理财资金开始投向高收益产品。在2017年之前,洋河股份并未披露理财资金的投向,2017年年报中,公司首次公开了部分理财资金去向,随后的2018年仍继续披露了单项金额重大或者高风险委托理财资金的投向,2017年和2018年的这一金额分别为44.3亿元和20.4亿元,包含上一年延续至下一年的理财产品,因此并非在报告期内全部购买所累计。
这些单项金额重大或者高风险委托理财资金投向了哪里呢?房地产是集中的一个领域。以2017年的44.3亿元为例,其中的约19.2亿元明确投向房地产及其相关领域,涉及的房企不仅包括恒大、世茂等规模房企,也有处于流动性紧张的泛海、泰禾等开发商,还有一部分则投向了地方中小房企。
投向开发商的理财资金回报自然不低,多数都在7%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8%,与一般理财产品3%-5%的投资回报相比,投向房地产的回报显然更高。
还有一部分理财资金则流向上市公司,帮助其缓解流动性危机。比如2017年,洋河股份的1.5亿元资金通过中融信托流向了*ST雏鹰(002477.SZ),用于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利率7.4%;2亿元用于向*ST富控(600634.SH)发放信托贷款,补充营运资金,利率为8%。
2018年,洋河股份新增的房地产资金类似,只是利率更高,达到了8%以上甚至9%。上市公司方面,洋河股份拿出1.5亿元为世纪华通(002602.SZ)提供质押担保,利率达到了8.4%。
在洋河股份的收入构成中,除了传统的白酒业务外,还有少量的红酒和其他业务收入。与红酒收入多年来徘徊在3亿元上下相比,其他业务的收入近年来尤其是2018年增长迅速,毛利率也大为提高,是什么业务给公司带来了这些收入呢?
诡异的其他业务
2018年之前,洋河股份其他业务收入的变化并不明显,毛利率多数时间更是只有个位数,贡献的利润微乎其微。
2014-2017年,洋河股份其他业务的收入分别为3.04亿元、4.03亿元、4亿元和4.5亿元,同期的毛利率仅为9.87%、7.2%、6%和12.22%,显然无法为洋河股份贡献多少净利润。
2018年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不论是收入还是毛利率,洋河股份的其他收入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2018年,公司其他业务实现收入9.7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了1.16倍,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15.11%,与2017年相比提升近3个百分点,与2016年相比不止翻倍。
根据洋河股份在股东大会上的介绍,公司其他业务收入增长的原因主要系运输收入和促销品销售收入增加,至于运输收入和促销品销售收入的各自占比,洋河股份没有介绍。
巧合的是,在公司这项业务收入和毛利率逐步改善的2016年,洋河股份成立了一系列运输公司。这一系列含有“同梦”字样的公司共计有14家,其余几家也多数涉及运输业务,纳入合并范围是因为“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这一系列的“同梦”公司控股股东是南京同梦城市物流有限公司(下称“南京同梦”)。南京同梦最终由ZYG E-COMMERCE HK LIMITED全资持有,该公司是ZYG LTD的全资子公司,而洋河股份持有ZYG LTD共计69.08%的股份,因此洋河股份是南京同梦的控股股东。
南京同梦持有剩余13家“同梦”公司中12家公司51%的股份、1家公司53%的股份,是这些公司的控股股东,而这13家“同梦”公司的少数股东基本都为自然人。
根据天眼查,这13家“同梦”公司的注册资本都为1000万元。截至2018年年末,所有13家“同梦”公司的少数股东——即10余个自然人实缴出资为零,南京同梦同样出资微薄,仅有南京金陵同梦城市物流有限公司实缴450.57万元,与认缴的510万元较为接近。
以洋河股份的资金实力,即使是100%控股10余家“同梦”公司也不算难事,为什么多数公司49%的股权全由自然人持有了呢?而且从2016年年初成立至今已经3年有余,这些自然人依然零出资的理由是什么呢?
就文中所提及的问题,《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已经向洋河股份发送了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记者 杨现华/文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洋河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