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生物主业是医疗商业批发,同行业内龙头上市公司有国药控股(01099.HK)、华润医药(03320.HK)、上海医药(601607.SH),这三家上市公司2017年收入分别为2777.17亿元、1454.06亿元、1308.47亿元,2017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94天、112天、81天,均显著低于海王生物。
因此,无论是从纵向角度来看,还是从横向比较来看,海王生物的销售政策都是非常激进。
除了激进销售以外,海王生物的激进扩张还体现在对外并购方面。2014年年末,公司账面商誉只有3952万元,而2017年年末时已经急速攀升至35.49亿元,增幅高达88倍,收购来的标的资产多达几十家。
于是,激进的销售和对外收购共同造就了海王生物2015-2017年的高增长以及ROE的明显回升,但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急剧恶化,迅速将上市公司推向高负债的危险边缘。
2017年之后,海王生物又迅速被打回原形,2018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长53.9%至383.81亿元,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34.84%至4.15亿元,可谓是业绩大变脸。
造成海王生物2018年业绩大变脸的最主要原因是财务费用和资产减值大幅增加。
财报显示,2018年,公司财务费用同比增加184.37%至9.04亿元,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大增14倍至3.35亿元,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激进的赊销和对外收购。相比2017年年末,海王生物2018年有息负债大幅增加,其中短期借款从43.45亿元增加至87.49亿元,应付债券从16.38亿元增加至33.28亿元,直接导致财务费用大幅飙升。
海王生物2018年的资产减值损失主要由商誉减值和应收账款减值构成,金额分别为2.6亿元、6668万元,这些减值的标的资产多是2017年收购而来,仅1年时间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减值实在是不可思议,这背后是否存在猫腻,值得投资人关注。
2019年一季度末,海王生物账面商誉高达39.81亿元,而公司业绩仍然表现不佳,2019年一季度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4.58%、-13.49%,那么商誉是否需要减值呢?
总而言之,从过往历史来看,海王生物并没有运用好从资本市场融来的巨额资金,试问,这次的25亿元定增计划还会有新资金买账吗?
180亿元应收款零计提
2018年年末,海王生物的应收账款账面价值高达189.53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46.08%,是整个资产项中占比最大的科目。
根据年报,公司按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余额总共有191.21亿元,其中1年以内为181.49亿元,没有计提任何减值准备。
反观同行,上海医药2018年年末6个月以内和6-12个月内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379.75亿元、46.66亿元,计提坏账准备比例分别为0.87%、7.76%,计提的坏账准备分别为3.3亿元、3.62亿元。
很显然,海王生物的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政策要比上海医药激进的多,如果粗略按照1%坏账计提,那么海王生物应该对2018年年末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计提1.81亿元的坏账准备,占当年净利润的比例高达43.61%。
海王生物对1-2年、2-3年、3年以上的坏账计提比例分别为10%、20%、100%,而上海医药对1-2年和2年以上的计提比例分别为63.63%、100%,前者仍然是激进的多;如果按照上海医药的计提比例,那么海王生物需要计提的坏账准备分别为4.44亿元、5838万元,加上前面1年以内的计提合计高达6.84亿元,比2018年的净利润还要多出来接近3亿元。
除了激进的应收账款计提会计政策以外,海王生物重要子公司的盈利能力也颇为蹊跷。
根据2018年年报,山东集团、湖北海王、武汉海王全部是海王生物子公司,从事的均是药品批发配送业务。2018年,山东集团的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5.02亿元、1.5亿元,湖北海王分别为5.59亿元、1.32亿元,武汉海王分别为4.88亿元、1.01亿元,据此计算这三家子公司的净利率分别为29.9%、23.64%、20.70%。试问,药品批发业务怎么可能会有20%以上的净利率呢?
针对文中疑问,《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向上市公司发去了采访函,不过截至发稿仍未收到回复。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记者 杜鹏/文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海王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