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公司内部是非常想把这个基金做大的,甚至不惜动用帮忙资金。但是两个原因,可能导致它规模长不大。其一是不按照招募说明书做资产配置;其二是业绩长期不佳。该基金虽然名称是混合型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也是沪深300指数收益率×40%+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税后)×60%,但其仓位却长期高于70%,所以我们把它分类为股票型基金。而在基金成立后,除了2015年大幅超越基准近20个百分点外,其它年份均落后于基准。”他进一步向《红周刊》记者强调。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结果还是在2018年已经清盘了多只产品后的局面。天相投顾基金分析师贾志指出,德邦基金迷你基金多、规模不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公司管理层变动频繁,公司团队不稳定,投研能力不行,业绩不佳,过度依靠机构资金等。例如德邦基金旗下的德邦锐璟债券,在2018年二季度,规模骤降,从5.03亿降至0.12亿,就是发生了机构撤资的情况。此外,德邦基金旗下产品在业绩上不够优秀,也是规模逐渐降低的原因。
此外,《红周刊》记者还注意到一点,德邦基金似乎着力在发展量化型的产品:两只股票型的基金皆为量化产品,同时混合型基金中也有量化产品的身影。但是,从规模的角度来审视,似乎德邦基金的量化策略也并不成功:量化优选的两类份额加总规模仅为0.61亿元,量化新锐的两类份额加总规模仅为1.34亿元,混基民裕进取量化精选的两类份额加总规模仅为1.16亿元。
当然,也并非德邦基金旗下的所有公募产品都经历过快速缩水的过程,例如德邦旗下的德邦大健康。这只成立于2015年4月底的灵活配置基金首募成立时的份额约为4.57亿,如今经历了差不多4年的牛熊洗礼,德邦大健康在今年首季末的规模约为3.92亿,仅仅缩水了大约0.65亿。究其原因,记者发现,德邦大健康自2017年以来在同类基金中的相对排名尚可。
高管团队洗牌基金经理经验缺失 德邦基金突围百亿剑指何方?
除去旗下频频有产品清盘之外,《红周刊》记者注意到,实际上近一段时间公司的高管团队也出现了多次更叠。
12月13日,国泰基金公告副总经理陈星德由于个人原因离职;但仅仅相隔了半月左右,德邦基金就公告陈星德出任了公司新一任的总经理,同时原来的总经理易强转任公司的副董事长。今年的6月5日,德邦基金再次公告督察长李定荣离任,陈星德同时代任了德邦基金的督察长。
整体看2018年,德邦基金更是全年发生了5次高管变更,所涉及调整的职位包括了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通常基金公司高管团队变更频繁,大多背后的原因是基金业绩不佳引致股东方问责、股东引入某项产品有专长的人才来开发新品等等,或许德邦基金的情况也概莫能外。”上述不愿具名人士指出。
此外,就德邦基金而言,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基金团队普遍缺乏经验,同时缺乏一名明星级人物擎起大旗。来自Wind资讯的数据表明,目前公司旗下的基金经理包括了丁孙楠、陈洁、张铮烁、黎莹、房建威、戴鹤忠、吴昊、王本昌,其中前三人是主要做固定收益类产品的,而后面的五人则主要负责权益类产品。整体上看,基金经理的平均从业年限是2.98年。
就权益团队的五人来看,王本昌是主做量化的基金经理。在其余四人中,其中任职时间最短的就是房建威,目前其累计的任职时间仅为339天。《红周刊》记者也注意到,在房建威所管辖的产品中,目前相对表现最好的一只是德邦优化混合,但其任职回报也仅为7.61%。
与纯菜鸟房建威不同,吴昊在基金经理岗位的任职经验相对较为丰富,在任职德邦基金之前,吴昊还曾在天治掌舵过天治财富增长。但是,德邦无疑成为吴昊的滑铁卢,其目前在管的两只德邦系产品均表现不佳,其中他管理德邦稳盈增长的任职回报约为-21.55%。
综上所述,有上海圈内的人士点评,就现阶段的实力而言,德邦基金实际上还是应该在股和债中做出选择。在权益类基金方面,基金经理布局较少,产品布局力度似乎在往量化产品上靠,部分主动产品业绩相比量化基金也没有明显优势;固收类产品是德邦基金的主要发力重点,但是除了两只货基和一只机构投资者占绝对主导的债基,其余基金规模也业绩都不理想,频繁的高管变动更是让机构投资者加速赎回。那么,接下来德邦基金该何去何从呢?。
来源:红刊财经 张桔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德邦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