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闭幕,围绕“互联互通”关键主线,中国将通过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会议信号,为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各城市建设再次带来发展新契机。近年来,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已在中外共建、企地共建中收获颇丰,取得较大发展。作为“一带一路”核心枢纽城市,西安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西安有意识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激活城市发展的市场力、合作力,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推动当地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2012年起,西安携手三星达成共识:加大高精尖领域深度合作,推动西安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现如今,西安与三星的合作已成为我国中外合作共建、企地合作共赢的良好范例。
创新发展引擎 引入“高精尖”项目
2012年,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落户西安高新区,西安高新区也由此引进投资超100亿美元的高端V-Nand存储芯片项目,这是当时我国最大的电子产业外商投资项目,也是西安积极推进中外共建、企地共建的重要项目之一。该项目自2014年投产后,直接带动了100多家配套企业跟进,包括美国空气化工、日本住友、华讯微电子等一大批国内外企业,形成了从原材料、设备的研发生产,到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系统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助力陕西半导体产业升级。
三星西安半导体生产现场
据统计,2017年西安三星半导体项目总产值达274亿元,当年陕西省半导体产业总产值为650多亿元。2018年3月,三星在西安再一次投入70亿美元开工半导体二期项目,以应对全球IT市场对高端闪存芯片产品的巨大需求。在西安三星半导体二期项目的持续带动下,陕西省未来将形成一个千亿级的半导体产业集群。
三星西安半导体生产现场
除半导体产业领域外,近年来,三星还先后在陕西设立几家公司,业务涉及多个领域。其中,三星SDI于2014年在西安投资建设汽车动力电池工厂,一年后竣工投产,自此诞生我国汽车动力锂电池领域第一条外资生产线。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精尖技术项目的西安高新区,是西安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也是西安经济发展的新力量。而三星无疑是西安以电子信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推动力,在推动西安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顺应时势转型升级 谋求可持续发展
三星在西安的投资布局,也是三星入华以来实现从进入、融入到升级“三级跳”的重要一部分。
1992年,伴随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浪潮,三星进入中国,最先在东莞、惠州、天津等东部沿海地区设立生产基地,从简单的组装加工做起,后持续助力“中国制造”快速发展;历经几年发展,扎根中国后,三星在华业务领域渐渐从组装加工扩展到核心零部件生产,并引入重工、服务等多个产业,谋求高端化、多元化发展。1999年后,三星在中国逐步建立160多个分支机构,极大推动了研发本土化,打造了从设计、研发、采购、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经营体系。并在经营方向上,紧跟中国扩大内需的时势要求,逐步完成从出口生产基地到内需市场拉动的目标定位,力求及时开发“满足中国消费者需要”的高品质产品,以此实现真正融入中国。近年来,三星又顺应中国政府地区平衡发展政策,在投资布局上扩大了对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顺应中国不断升级的消费趋势及产业结构趋势,在投资方向上加大了转型升级力度。一方面,加大了部分老旧产业及产能的淘汰力度,另一方面,加快了中国当下所需的尖端产业投资速度,例如对半导体、液晶面板、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领域的投资,由此完成了自身在华产业的转型升级。
除了在陕西西安的投资,三星在天津的投资变化也非常具有典型性,是三星在华加速产业升级的重要一步。近两年,三星对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的手机组装生产线业务进行缩减,在天津重点投资建设了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生产线和车用MLCC(多层陶瓷电容器)等新项目,这说明,三星正根据中国淘汰落后产能及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要求,在大力减少价值链低端的投入,加大价值链高端的布局,从而让高精尖技术创造更多价值。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三星在华投资累计达312亿美元,近五年来,尖端产业领域投资达200亿美元。2012年,三星在华尖端产业的投资比重为13%,2017年,这一比重已经跃升到了52%。
“做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贡献于中国社会的企业”,这是三星在华发展的宗旨。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入华以来,三星一直注重用自身科技领域的资源优势助力中国建设发展,用自身科技领域的创新力与中国各地的开放力融合,实现合作共赢,促进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对于西安而言是重要的发展推动力,对三星而言,也是在华深耕本土化,加速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搜索更多: